姜躍春
新冠疫情的長期化,可能導致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庸化”,但不排除少數國家經濟恢復出現V字型反轉的可能性。新冠疫情下,全球經濟出現了戰后以來前所未有的同步下滑,今年第二季度表現尤為明顯:美國GDP環比下降約10%,按年率計算為32.9%,史上罕見;日本實際GDP環比萎縮7.8%,按年率計算降幅高達27.8%,是二戰以來最大降幅。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場也出現了“斷崖式”下挫,華爾街股票市場八天之內出現四次熔斷,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劇震。“股神”巴菲特坦言,2020年我們都在“見證歷史”。的確,在他人生過去的89年中,美股只經歷了一次熔斷,但今年4月上旬僅僅幾天就經歷了四次熔斷,可謂史上罕見。他本人持有的航空股以虧損48%的價格割肉出局,成了今年上半年全世界最大的“韭菜”。在能源市場,4月20日,美國西得州輕質原油期貨價格收于每桶-37美元,這種價格在國際能源市場上也是首次出現,它意味著“油桶比油貴”。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低觸及0.4%,創150年新低。
但復蘇的勢頭卻難以同步。首先,疫情將嚴重影響世界經濟整體復蘇的腳步。目前看,新冠疫情大流行趨勢不僅沒有減弱,相反,西方主要經濟體的第二次疫情高峰正在到來。這將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復工復產增加困難,不少國家開始考慮二次“封城”和“封國”,因此全球經濟的整體復蘇尚需時日,未來一個時期或將延續“低利率、低投資、低增長、高債務、高風險”的基本格局。
其次,走出衰退、實現復蘇的關鍵在于找到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最佳平衡點。這次全球經濟大衰退的最大特點,是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導致各主要經濟體經濟的“自主性”停擺,因此控制疫情成為經濟重啟的重中之重。世界衛生領域多數機構認為,本次疫情可能將延續至2025年。在此情況下,各經濟體如何實現控制疫情和復工復產的平衡,是能否走出危機的關鍵所在。
再次,盡管未來的全球經濟恢復可能呈現L形復蘇趨勢,但不排除某些國家出現V字形反轉的可能。中國由于疫情防控卓有成效,今年及明年都可能成為世界經濟中為數不多的靚麗風景。
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難能逆轉,但其表現形式會發生變化。過去幾年里,由于全球經濟發展失衡、國家之間的不平等加劇,民粹主義不斷上升,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世界范圍內“逆全球化”思潮涌動。這次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無疑會進一步加劇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
各國紛紛采取隔離防控、海關監管等疫情管控措施,短期內人員、要素流動必然受阻,這將導致全球化和開放發展在短期內受阻。不同國家對疫情的認識和應對方式不同,圍繞疫情引發了諸多爭論和矛盾,這會導致民粹主義、保護主義進一步發生、發展,進而造成部分國家把“內向化”作為經濟對策的首要選擇。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疫情在某種程度上放大了全球化的負面作用,因此可能導致全球化發展出現重大調整和結構變化。
需要指出的是,人類社會的生產要素的跨境流動是科技不斷進步和生產力不斷提高的必然結果。它不會以某些個人的意志和個別事件的驅動而發生根本性改變。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進程中,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融入自由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之中,發達國家跨國公司通過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獲得更多利潤,發展中國家也通過參與國際貿易帶動本國經濟發展,實現經濟趕超。世界各國在共同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紅利時普遍受益,各國已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賴關系。
回顧國際經濟史,無論是中世紀流行于歐洲的黑死病,還是20世紀初席卷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都對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帶來危機和破壞,但最終都沒有阻斷經濟活動的跨國運行。新冠疫情作為全球重大危機,對經濟全球化的破壞力也許是空前的,但從一個較長的歷史周期看,疫情難以中斷經濟全球化的總體進程。世界不會重新回到互不相干的黑屋時代。可以預見,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新技術革命引發的新一波經濟全球化的車輪,必將滾滾向前,碾壓包括新冠疫情在內的任何阻礙。
當然,盡管經濟全球化的內在邏輯不會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其表現形式則可能會隨著國際環境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中美博弈不斷升級,與中國“脫鉤”已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選項。盡管兩個大國經濟上完全脫離十分困難,但美國“國家安全”概念的泛化發展,導致一些國家在科技的某些領域與我脫鉤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加上美國對華人往來的逐漸切斷,不能排除未來形成以中美兩國為中心的兩個半全球化經濟體系的可能性。
此外,由于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單邊主義盛行,自由貿易體系正在面臨嚴重破壞,以爭端解決機制為核心的WTO陷入困境。隨之而來的是區域性自由貿易區的加速發展。歐盟在英國脫離之后繼續發展,北美、亞太地區各類自貿區呈現向高端化方向發展趨向。因此,未來以各大主要區域經濟合作組織為中心的合作發展將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主要表現形式。
全球供應鏈將加速重構,但在經貿領域完全“去中國化”難能實現。疫情沖擊可能將使全球供應鏈出現三個趨勢:一是對外投資的多元化趨勢。為防控風險、確保本國供應鏈的平穩運行,各國紛紛把對外投資流向多個國家和地區,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以實現對外投資的安全化。二是內向化趨勢。事實上,近年來確有一些國家經濟持續萎靡不振,卻把原因推給經濟全球化的進展,因而產生制造業回流本土的政策主張。疫情暴發后,這樣的政策主張更加強烈,這將導致未來會有更多的國家做出產業發展“內向化”的選擇。三是區域化趨勢。即以周邊國家作為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的重點區域,以該地區某一主要經濟體為中心,以一定區域為半徑,重點發展該地區的產業聯合,形成以周邊國家為重點區域的供應鏈,求得本國經濟發展的相對安全。

2020年11月16日,疫情中的巴黎街頭。參加活動的軍官們都戴上了口罩。
在疫情流行和中美博弈加劇背景下,個別國家開始考慮以“撤離中國”為特征的所謂“去中國化”。美國強調與中國“脫鉤”,日本政府也出臺緊急經濟對策,為在華日本企業撤出中國提供財政支持。事實上,中國作為世界制造業大國和貿易大國,任何經濟體想徹底擺脫與中國的經貿聯系絕非易事。全球價值鏈、地區供應鏈的形成有其內在的經濟規律和各自的優勢基礎,人為阻斷不可避免地要傷害這一鏈條上的各個利益相關方。中國在這些鏈條上的作用和貢獻已經成為全球價值鏈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中國又是經濟高增長國家,新冠疫情大流行讓全球經濟遭遇重創,但今年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惟一一個保持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從未來發展趨勢看,中國經濟還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引擎,“去中國化”將嚴重干擾全球經濟復蘇的腳步。而且,中國作為東亞三角貿易的加工地,其產能、地域、勞動力優勢依然明顯,誰脫離中國,就意味著誰放棄了自身發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