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陽
2020年11月8日,緬甸舉行了五年一次的大選,也是2010年政治轉型以來的第三次大選,還是第一次由民選政府主持的大選。由于11月3日的美國大選吸引了全球的大部分注意力,加上新冠疫情的影響,緬甸的這次大選不如2015年大選那樣廣受關注。不過選舉的結果依然出乎多數專家的意料,選前并不被特別看好的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簡稱民盟)再次獲得了壓倒性勝利,取得了獨立組閣的資格;最大的反對黨鞏固與發展黨(簡稱鞏發黨)、少數民族政黨和其他的緬族政黨都輸得很難看。過去五年執政業績平平的民盟為何能取得比2015年更大的勝利,其他政黨為何一敗涂地,緬甸選后的政局走向會怎樣,是本文擬分析回答的重點問題。
雖然這次大選沒有呈現最初預測的“紅綠(分別為民盟和鞏發黨的黨旗顏色)之爭”或“孔雀與獅子(民盟和鞏發黨黨徽的標志)的對決”,迎來的是令人意想不到的“全國山河一片紅”,但是選前的態勢卻是撲朔迷離,連民盟自身都有些信心不足。主要因素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民盟執政業績不佳。民盟于2016年4月1日執政后,就樹立了民族和解、經濟發展和修憲的三大任務,但是四年過去了,這三大任務都沒有取得重大進展,尤其是被民盟政府置于首位的民族和解進展緩慢,四次21世紀彬龍會議沒有取得實質成效。由民盟主導的修憲同樣是虎頭蛇尾,僅僅修改了幾個無關緊要的術語,核心條款沒有任何改動。
二,民盟競選戰術無新意。2015年大選中,民盟提出的競選口號“到該改變的時候了”(Its time for change)響徹全國,但是這次選舉前,民盟沒有推出新的有吸引力的口號,而且民盟推薦的各級議員候選人70%為上屆老人,缺乏新面孔。
三,第二波新冠疫情態勢嚴重。從8月中旬開始,緬甸疫情出現嚴重反彈,到9月中旬疫情處于失控狀態,到10月底累計確診病例超過5萬,每日新增病例在1000名左右。外界曾一度擔心緬甸的大選能否如期舉行。
四,玫瑰黨異軍突起。在眾多的新增政黨中,由吳覺敏領導的緬甸民主團結黨(又稱玫瑰黨)派出1030名候選人角逐聯邦和省邦議席,參選人數僅次于民盟。玫瑰黨利用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在全國范圍內造勢,影響頗大。也正因為風頭太勁,9月2日吳覺敏因越獄罪被起訴,9月29日在仰光被逮捕。10月17日,聯邦選舉委員會宣布解散玫瑰黨,該黨推出的候選人也失去參選資格。

民盟領導人昂山素季正在投票。
五,新的緬族政黨不斷涌現。這些政黨中影響最大的是議會主席吳瑞曼創建的聯邦改善黨;其次是原88年代學生組織轉型而來的人民黨,其領導人是1988年民主運動中的學生領袖;再次是從民盟分離出來的人民先鋒黨。
六,少數民族政黨虎視眈眈。民盟能在2015年大選獲勝的重要原因是在少數民族選區實現了突圍。但在本次大選前,一些少數民族政黨實現了內部的整合,有望獲得更多的議席。
七,軍隊的態度不利于民盟。軍隊在選舉前曾批評聯邦選舉委員會在工作中存在失誤,稱將對選舉結果保持警惕。面對總統府對軍方聲明的反駁,軍隊還一度威脅要彈劾現任總統吳溫敏。
八,鞏發黨持續發力。近年來鞏發黨不斷蓄力,試圖借助軍人的支持以及民盟執政不力奪回政權,并且不斷挑起事端。9月20日,民盟和鞏發黨的支持者在曼德勒省某選區還發生了流血沖突,其他選區也發生過兩黨支持者的沖突。有些高僧也不支持民盟和昂山素季,公開為鞏發黨站臺。
本次大選的合格選民共計3726萬,比2015年增加了約400萬,全緬共設立投票站39962個。登記參選政黨是93個,選前民主團結黨和聯邦民主黨被取締,還有四個政黨位于不進行選舉的范圍,實際有效參選政黨是87個。
按照緬甸憲法的規定,緬甸聯邦議會共664席,其中人民院440席(含軍人固定的110席,不須經過選舉)、民族院224席(含軍人固定的56席,不須經過選舉)。如果民盟試圖繼續執政,則要贏得332個以上的聯邦議席,這就意味著民盟要贏得498個民選議席的2/3以上。由于在選前部分選區被取消投票,民盟單獨組閣的門檻降至322席。鑒于之前民盟執政業績并不亮麗,加上新冠疫情的沖擊,學界普遍認為民盟將繼續保持議會第一大黨的位置,但是所得議席比2015年要少,而且不排除民盟要與其他政黨或軍方組建聯合政府的可能性。不過選舉結果再次令專家大跌眼鏡。

2020年11月8日緬甸進行大選投票,昂山素季的支持者在全國民主聯盟黨總部前集會歡呼。
根據緬甸聯邦選舉委員會11月15日公布的選舉最終結果,民盟獲得了476個民選聯邦議席的396席,比2015年多出6席,占整個民選聯邦議席的83.2%,遠超出單獨組閣所需要的322席。鞏發黨僅贏得33個聯邦議席(人民院26、民族院7),比上一屆少9席。其余緬族政黨全軍覆沒,未獲得聯邦議會議席。11個少數民族政黨獲得47個聯邦議席。
在省邦議會選舉中,民盟獲得了501個議席,另獲23個少數民族議席;鞏發黨僅獲38個省邦議席,比上一屆(74個)少了約50%。撣族民主聯盟獲得撣邦議席27個,其他少數民族政黨的省邦議席也屈指可數。
綜合聯邦議會和省邦議會的選舉結果,本次大選一共只有19個政黨獲得議席,其他68個政黨顆粒無收。
總之,民盟在這次大選中優勢十分明顯,創了多項歷史記錄。民盟在本屆大選的得票率達到了70.2%,比上一屆高出了約2%;與此同時,鞏發黨的得票率從上一屆的23.9%下降到21.1%。民盟之所以再次大獲全勝,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一,緬甸多數民眾對軍人統治的記憶太深,不愿意選擇與軍隊有深度勾連的鞏發黨。鞏發黨是民盟最大的競爭對手,但鞏發黨可以說“成也軍隊,敗也軍隊”。鞏發黨主席吳丹特在選前公開宣揚自己及其家人的純正緬族血統,這種暗指民盟領袖的抹黑行為弄巧成拙,引起了民眾的不滿。經過10年的政治實踐,緬甸民眾的心態日趨理性,雖然覺得民盟的第一個五年執政業績平平,但又認為沒有更合適的政黨來取代民盟,尤其是不希望鞏發黨東山再起。丹瑞大將的女婿和外孫在選前公開力挺民盟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使軍人及其家屬產生了動搖,所以在內比都部分軍人和軍屬較多的選區,鞏發黨也紛紛落敗。
二,其他緬族政黨太弱,對民盟無法構成全方位的挑戰。選前被認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聯邦改善黨、人民黨、人民先鋒黨都沒能單獨獲得聯邦議席,也沒能分散民盟的選票,這是沒有預料到的。此外,老牌的民族團結黨、全國民主力量黨這次就徹底泡沫化了,預計以后也難有發展前景。
三,民盟執政業績不突出,但是也沒有犯顛覆性的錯誤。民盟的執政經驗不足,但還是比較努力,尤其是反腐的力度較大,基本做到了刀刃向內,凡是被發現的腐敗行為都被進行了處理,即便涉及黨內高層,也沒有姑息。此外,民盟選前的造勢比其他政黨要強,客觀上促使部分觀望者繼續選擇支持民盟。
四,昂山素季的個人魅力仍在,成功地吸引了多數“首投族”的支持(2015年11月以來年滿18歲的新增選民被稱之為“首投族”)。由于約500萬“首投族”對軍人執政的印象并不深刻,他們看到的是民盟治理下的國家,而這部分人的投票動向十分關鍵。這次民盟的得票率能提高2%,新增部分主要來源于“首投族”。
五,民盟的選舉策略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一是民盟在大選前一年竭力推動修憲,雖然不成功,但是讓民眾尤其是少數民族群眾看到了是什么人在反對修憲,從而成功地吸引了部分民眾的支持。二是民盟取消了部分選區的選舉,降低了民盟掌控聯邦議會選舉的門檻。三是民盟為了吸引更多的選民投票,允許因各種原因無法在11月8日現場投票的選民提前投票,60歲以上的老人也被同意提前投票。因此,雖然有疫情,本屆大選的投票率仍達到了70%以上,與上屆持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盟鐵桿支持者能到場。四是選前聲勢浩大的玫瑰黨被取締,黨魁吳覺敏因為是逃犯被抓,該黨候選人參選資格被取消,可以說鏟除了最大的威脅。
六,少數民族政黨不團結。在撣邦,撣族民主聯盟和撣邦民主黨始終未能合并成一個政黨;在若開邦,若開民族黨一分為三。這一態勢客觀上有利于民盟在撣邦和若開邦獲取更多的議席。
如果說第一個五年無所作為與缺乏執政經驗有關,緬甸民眾還能理解與寬容,但是如果在第二個五年還不能在民眾關心的領域有所建樹,那么,到了2025年大選,民盟自然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新政府上臺后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朝野關系。鞏發黨在這次大選中再次失利,沒什么可以再輸了,可以說變成了“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以后將采取更加激烈的措施給民盟的執政制造障礙。目前,鞏發黨聲稱本次大選存在大量的舞弊行為,并且糾集部分政黨進行抗議,甚至要求重新舉行選舉。盡管這一舉動不會改變緬甸大選結果,但表明鞏發黨今后絕不會善罷甘休。
二,軍政關系。如何處理與軍隊的關系是民盟執政能否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尤其是民族和解、修憲都需要軍隊的支持。在選舉結果出來后,軍隊態度有明顯變化,不僅公開承認選舉結果,軍隊新聞發言人佐敏吞少將還在新聞發布會上公開否認與鞏發黨商量過抗議選舉結果不公和重新組織大選一事。不過,以后軍隊與民盟在新政府權力分配、國家治理等方面還有矛盾需要解決。
三,修憲與民族和解。民盟和昂山素季已經把修憲和實現民族和解捆綁在一起,選后民盟就向42個少數民族政黨發出邀請,探討如何建設一個民主自治的聯邦國家。民盟的設想雖好,但能否取得實質突破,目前還難以下結論。
四,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民盟的當務之急是處理好防疫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然后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傾力發展經濟,竭力改善民生,否則會失去部分民眾的支持。
五,央地關系。緬甸名義上是聯邦制國家,但是省邦行政長官不由地方議會選舉產生,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在過去的五年里,若開邦、撣邦等少數民族地區的民眾對此十分不滿,要求擴大地方權利,去“中央集權化”。
六,中美博弈下的美緬關系。迄今為止國際社會基本認可了緬甸的大選結果,各國政要紛紛向民盟和昂山素季表示祝賀。如果拜登能成為美國總統,其很可能重拾奧巴馬政府的對緬政策,中美兩國在緬甸的博弈將有可能加劇,緬甸如不能平衡好與中美兩國的關系,國內的發展必將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