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吳 迪 丑天舒 聶慧芳
(湖南中醫藥大學 湖南·長沙 410208)
《中西醫結合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8)明確指出,中西醫臨床醫學專業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能在醫療衛生領域從事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工作的中西醫臨床醫學應用型人才。[1]由于社會的需求、學校的培養、學生的意愿不統一,導致人才的培養與社會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脫節。特別是在大學生本科專業課教學中,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死板機械的現象,雖然基礎知識理論掌握較好,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較差,對科學問題難以給出具有獨立思考的見解。[2]因此,在大學生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十分有必要進行科研思維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教學中灌輸式教學,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和思考,激發學習興趣,為中西醫結合高層次人才培養打好基礎。
縱觀大學的四大功能: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引領,其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占據其二,當代大學的定位亦是根據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比重可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由此可見,科研與教學是當代大學的主要任務,這既是社會給予的職能,更是時代賦予的使命,只有兩者緊密結合起來,才能促進高校的良性發展。教學與科研已成為當代大學的兩大重要任務,作為高校教師,既能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又能將教學任務出色地完成,便成為當代大學教師的共同奮斗目標。[3]由此可見教學與科研是大學教師最為核心的兩個基本職能,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教師的科研水平、能力及成果是提高本科教學效果的有力保障。有機的將兩者結合起來,不斷可以提升自我素養,更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科學研究的本質是發現新知識,教育的目的是傳授知識,知識需要更新,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是知識傳承的需求。在知識的層面上講,科教是必須緊密結合的,也只有將新知識通過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加以吸收利用方能創造更多更好更新的知識理論,這正是人類知識體系構建的重要方式。另外,科學知識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知識傳承涉及過去、現在和未來三個層面的變化,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并且科學家作為科學活動的主體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知識的傳播與應用是科學研究的內在需求。
在人才培養的層面上,科研的成果反哺教學是知識更新的內在要求,也體現了人才培養的薪火相傳,知識的傳承是接力棒,人才的培養是傳幫帶,科學研究的過程既是成果產出的過程,也是人才培養的過程。把人才培養寓于科學研究之中,在創新成果產生過程中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水平,使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形成良性互動機制,提高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的貢獻度,應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
中西醫結合來自于兩種醫學的交叉融合、兼容并包;作為獨立的醫學體系,中西醫結合的路還很長。在中西醫結合學科的內涵發展來看,中西醫結合醫學科研可分為基礎研究與臨床研究,一是理論構架需要完善,這有賴于基礎研究的中西醫理論的互譯,基礎研究主要將中醫的病因病機與西醫病理生理相結合,闡釋中醫證候的物質基礎,從而進一步豐富中西醫結合的理論認識;二是臨床的療效需要驗證,這有賴于臨床研究的病-證-藥結合,臨床研究主要開展中西醫結合治法的研究,以提高臨床療效,并進一步解釋中醫藥作用的靶點和機制。因此,開展中西醫結合科學研究是理論與實踐融合內在需求。再者,事業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在中西醫結合教育教學中不斷傳授中西醫結合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是培養學生專業自信,專業認同的客觀要求??茖W研究可以促進中西醫結合理論的構建,其成果應用于本科教學有利于學生中西醫結合思維的培養。
有人曾說過科學的態度遠比科學研究更重要。科研的態度決定了科學研究的結果,包括了認識科研的態度和從事科研的心態,表現為一絲不茍地嚴謹,潛心鉆研地扎實以及求真務實地探索。科學是事物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科學的態度是無論什么時候都要以科學和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把科學研究的態度致力于教學,首先要求教師要遵循教學的客觀規律,以實事求是為前提,以學生為中心,正確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主體,面向全體,對教學、知識心存敬畏,這就要求教師對醫學生的培養、醫學知識的構成以及醫生職業特點有全面了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把握這一規律;其次對待教學工作要嚴謹,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強化質量意識,狠抓教學質量。加大教學常規的管理力度,從各個教學環節上對全體教師嚴格要求,從嚴治教,嚴謹治學,從嚴管理,從而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效果,確保傳授知識的正確性。教學工作傳承知識、培養人才,面向社會、面向未來,教師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因此,既要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又要確保整體的教學效果。
科學研究的本質是利用已知探索未知形成新知,教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確保知識的準確性。再者,醫學知識更新發展較快,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教師傳授知識更要傳授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科學研究興趣是前體,激發學生的興趣,變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和科研成果。一是理論課學習制定階段性的學習目標。結合專業特色與課程目標,和學生一起制定學習計劃于目標。學會閱讀科研成果,了解科研設計,以筆者開設的“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為例,對于本科生的要求是學會閱讀科技論文,授課伊始就要求學生根據專業結合興趣選擇2-3篇研究論文及綜述,在隨后的學習過程中將三要素、五原則的內容逐步加深理解;針對研究生的學習我們提出要學會書寫標書、申報課題,因此在學習課程的過程中首先要嘗試提出假說,發現關鍵的科學問題,然后選擇適當的研究方法與統計學方法開展研究,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學習與興趣相結合往往事半功倍,既保證了學習效果,又提升了學生的科研興趣,為以后科研人才的培養打下了基礎。
此外,在教學的過程中創新教學模式,進行啟發式和提問式教學;改革實驗教學環節,要求每個學生獨立進行科學實驗;改革課程成績評定標準等皆為有效的方式方法。
科學研究的成果包括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與課本知識相比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行業的新進展、新趨勢,同時可以作為書本知識的重要補充,豐富同學們的知識結構,激發了學生們探索新知的興趣,通過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增強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具體來說將科研成果應用于課堂教學,一是要開展學術成果報告,可以由主講老師自己講,也可以邀請國內外專家談,既可以講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可以綜述行業研究的最新進展,通過傳輸更新知識,確保人才培養與時俱進,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但凡講授新的科研進展,學生的參與性、互動性大大提高。二是鼓勵學生研究型學習與創新型實驗。如果說老師的傳授是被動學習新知,那么研究型學習是主動探索新知,是理論到實踐再到新理論的螺旋升華。具體參與方式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成立實驗興趣小組,由老師作為指導開展實驗,也可以遴選學生參與助研計劃加入到老師的課題組開展研究,將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相結合,將成果產出與獲取知識相統一。多年來,筆者堅持擔任大學生和研究生創新性課題的指導老師,學生的科研思維與動手能力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極大的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2018年教育部與科技部共同簽署了《科技部 教育部科教協同工作協議(2018-2022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加快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和教育強國的重大舉措。科教協同有利于辦學機制改革,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有利于促進學科交叉,提升解決重大問題的能力。推進科教結合協同育人,是進一步加快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中西醫結合人才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