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昊 羅少杰
(廣東海洋大學 廣東·湛江 524088)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關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等文件的頒布,如何依托心理健康教育,做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工作,切實推進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的形成,是各高校正積極探索的目標。
根據對象的不同,各個院校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以不同。華中農業大學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大學生的創業心理健康教育進行引導;[1]湖北大學則嘗試將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讓學生對生命的認識更進一步。[2]其中,團體心理輔導因其活動內容豐富,教學效果好而受到了廣大高校師生的熱烈歡迎。團體心理輔導又被稱為“團輔”,指的是由領導者根據參加成員心理問題的相似性,組建課題小組,旨在通過團體內的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該過程中學習、體驗,認識、探索、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接受訓練、引導,進而解決具有共性的心理問題。團體心理輔導解決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課程枯燥乏味的缺點,真正將理論和實踐聯系到一塊,讓大學生做到了知行合一。這有利于培養高校大學生真正理解,熟悉心理健康知識,掌握相關技巧,同時也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力水平的促進起到積極的作用。
高校大學生正值青春發育期,受年齡、閱歷等的影響,自身心理情緒變化較大。在校的各個階段,諸如初入學、考試前、就業前以及情感的處理過程等,其心緒均具有不同的特點。
(1)對新環境的適應慢。大學新生經過高考的選拔進入了大學校園。大多數的新生是第一次離開父母,遠離家鄉,到陌生的城市、學校,學習和生活。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從心理上,有部分同學未能很快認可和適應新環境,會出現想家、焦慮等情況。此外,由于大學同學多數是來自五湖四海,從經濟、生活環境、教育資源、家庭條件等方面可能有比較大的差異,會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產生自卑的心理。
(2)自制力不強,學業壓力大。自小學到高中,部分學生是在班主任、家長的嚴格督促下,積極備考,認真學習的。但來到了大學,相對于之前的學習經歷,大學生活較為自由自主,部分學生自制力不夠,不能在學業上僅跟任課老師腳步,甚至沉迷網絡游戲等。而到了臨近考試時,便臨時抱佛腳,有些因此而掛科、留級,掛科和留級讓一部分同學明顯感覺到學業壓力,心理情緒受到影響,個別學生會出現焦慮、抑郁、躁狂等癥狀。
(3)人際關系敏感。當前,大學新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獨特特征。他們一方面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另一方面又常常封閉自我,不太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大學作為社會和學校的過渡場所,與初高中相比較,人際關系較為復雜,有部分學生未能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和技能,出現與他人多次沖突的情況。其中,宿舍里的人際關系問題尤為突出。倘若處理不當,極易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4)就業壓力大。近些年,受經濟下行以及公共安全衛生突發事件等的影響,盡管中央出臺了多份與就業相關的文件,確保就業大局穩定,保民生的穩步增長。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仍面臨著較大壓力。其中,高校部分大學生未能清晰認識到當下面臨的就業難題,沒有及時主動地調整應聘思維,主觀能動性不強,仍停留在過往“慢、擇業”的思維中。另有部分大學生對沒有明確的就業方向,出現“畢業即失業”等情況。研究表明,公共衛生安全事情的發生會間接導致或加劇大學生的負性情緒,感受到較大壓力的大學生,其焦慮情緒更為嚴重,容易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3]因此,推進團體心理輔導的建設,更顯得尤為重要。
模塊化。系統分析學生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逐個剔出能夠影響他們的主要因素,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模型,對有共性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項輔導。之后還可將輔導模型進行組合,形成有綜合性的輔導模型。使用面廣。依托輔導員、心理咨詢師等具有基礎心理知識的學工一線成員,充當團體心理輔導的領導者,結合團輔形式多樣,效果反饋好的特點,對其進行最大范圍的推廣。影響廣泛。團輔的對象可以是有共性問題的少數學生,亦可以是一整個班級,受眾面廣,能夠將小部分個體盡可能覆蓋全。效果顯著。團體心理輔導的核心觀點是:助人且自助。參與者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切實有效地幫助成員提升心理素質、主觀幸福感等。更是對自己的反思。同時,團輔也是在加強自身的理論和實踐的融合,糾正不正確的三觀,使得參與者能全面發展。
(1)增強歸屬感,促進人格發展。在高校,班級是最基本的單位,學生有從團體生活中獲取支持和歸屬感的需求。在這個團體里,學生能夠學會認識自我、管理情緒、應對人際交往、開展生涯規劃等。因此,在班級里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是激發團體成員相互溝通、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吹情緒氣球”“畫情緒畫”“盲人與拐杖”等活動,在體驗式教學培訓中,讓學生掌握了對于情緒控制、訴說傾聽等技巧,體會人與人之間互相交往的感受,在班級內部建立一種信任感,能夠加強同學間的溝通與交流,有助于他們從朋輩間獲得支持與力量。研究表明,在群體中開展團體活動,有助于改善學生的非顯著缺點。[4]引導學生促進其自我了解,改善人際關系,掌握更多的適應技巧,實現人格的健康發展。
(2)構建師生交流的新渠道。在團體心理輔導中,作為引導者的老師和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老師作為團體輔導中的引導者,一般多可采用鼓勵等方式,動員學生發表看待事物時,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可采用非干預性的指導,接納、理解學生的觀點,適時回應學生的傾訴,調動學生參團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和重視,從而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參與到團體輔導中,不宜采用批判或諷刺等方式,那樣會極大的損害老師和學生間的信任。通過這種師生間的信任感和友好氛圍,能夠將師生間的距離有效拉進,構建師生暢通交流渠道。
(3)強化教學效果。教育部辦公廳在2011年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文件指出:要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課程計劃和培養方案,文件還從“自我意識、人格發展、生涯規劃、學習、人際、性與戀愛、壓力與挫折、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等方面,給出了詳細的課程要求和方向。這便為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但由于大學生心理情緒的波動性大,課堂上的理論學習還遠遠不足以讓他們熟悉掌握心理方面知識,因而,通過團體心理輔導員,將理論聯系實際,運用到生活中,解決現實里的各類問題尤為重要。與傳統的被動式理論教學方法相對比,團體心理輔導的重點在于關注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情緒變化上,引導學生從邏輯思維層面(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去深入思考問題,啟發他們總結出自己的方式和辦法。
總體來看,團體心理輔導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方法解決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還能夠更好的去適應未來的學習和生活。此外,結合高校大學生在學校中學習生活會碰到的難點而言,團體心理輔導不應只是階段性開展,更應該是貫穿在高校大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和生活中,及時對有共性的、或框定的特定群體予以幫扶,可以將學生整合為團體,幫助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最終促進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