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允 梁亦龍 姚 干 羅小華
(重慶郵電大學生物信息學院 重慶 400065)
習近平強調,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在李克強總理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國家發展,依靠經濟增長,離不開科技支撐??萍嫉陌l展離不開教育,教育培養人才。而人才的培養貴在具有創意、創新、創業。為國家經濟建設和接班人,急需培養千百萬具有創意創新創業人才。
為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提升我校內涵和辦學核心能力。重新審視“三創”教育現存問題,豐富人才培養方案,加快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建設,實現更多大學生投身創新創業的事業中去。本文主要從創意創新創業,簡稱“三創”。就如何提高“三創”意識、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方案、尋找商機,實現創業三個方面進行剖析與分析。
(1)對創意創新創業教育的認識髙度不夠,對創新創業認知存在偏差,[2]主動創新創業意識淡薄。對“三創教育”缺乏時代感,學校、教師、學生對創意創新創業教育的學習不是大學生的核心工作。認為大學生在大學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是主要的,創新創業教育是次要的。很多師生對創新和創業沒有深入理解,甚至誤解,當然,不可能與專業知識密切結合教育。沒有對創新創業做出充分的準備和了解。大學生畢業就業時依然選擇傳統的就業模式,創新創業意向不強,受固有就業模式束縛。
(2)創新創業教育方案不夠完善。目前,我國高校普遍以升學或就業為導向進行學生培養,所以留給創新創業的可發展空間極小。[3]我國高校的“三創”教育與國外相比才姍姍學步,“三創”教師能力主要是創業方面的能力培訓有待加強,因此高校創新創業的師資配套普遍不到位,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教學效果。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過于理論化或者說流于表面文章,課程開設只設管理學或經濟學相關的基礎課程或者要求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與聽創業講座等,“三創”能力培養在培養方案和課程的教學大綱中很少涉及。因此,創新創業教育仍局限于技能培訓或操作培訓上,[4]并未將“三創”教育融合到專業教育之中去,培養的大部分是沒有“三創”能力的“人才”。
(3)缺乏捕捉商機的能力,導致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較弱。商機對于企業十分重要,經營需要機遇。機遇就是目標,商機就是財富,誰能發現和把握商機,誰就能在商戰中制勝。大學生必須走到社會中去,用敏銳的“嗅覺”去發現它,去開發它,去利用它,才不致于使市場機遇與他們擦肩而過,失之交臂,難以完成創業大業。
(1)提升創意思維、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措施,點燃創新創業激情與夢想。要從國家高度思考,戰略的高度去考慮。認識創意創新創業教育對國家發展的貢獻。只有培養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人才,才能實現“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需要“三創”意識、精神、思維與能力以及掌握創業者至少應具有的8種基本能力,學習一些成功學的知識,使之具有成功者的素質。
我國實行教改培養復合型人才,要求有較強實踐和創新創業能力,關鍵點是為了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型產業發展的新工科建設。針對新業態、新經濟對人才的社會需求,在一定工程實踐能力和行業背景下,發展行業需求的應用技術技能型工科人才。但是有些高校還沒有意識到面臨新工科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只有大學生打破傳統就業思想,學校重視教育、實踐、孵化3個平臺建設,教師實行“個性化輔導和融資服務”,才能點燃廣大師生的創新創業熱情和內生活力,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潛能,為學生植入“創新創業基因”,使“三創”變成自主行為。
(2)理清“三創”關系,才能實現成功創業。創意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更偏向藝術,偏重思想性;創新,改變舊事物,創造新事物的方法或手段,偏重技術性,更偏向科技!藝術的創意加上科技的創新,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物種就是創造!這個創造的東西,就是一個事業,就是創業!
創意是前提,創新是橋梁,創業是目的。反過來說,創業最終的目的,要滿足創意、創新。雙向互動。
創意。具有創意的人必定是會查資料、閱讀文獻、檢索專利、準確,二要完整的對資料的收集,是一個敏銳捕捉合服創意產品的新思想的人。
創新。要想有創新思路,必須是“三創”優秀老師選擇創新教材如創新思維與TRIZ創新方法,學習創新思路,在實戰中才能開闊創新思路。
創業,通過商業策劃書來實現,將成果化為轉化為產品,并且在市場上進行銷售活動。
三創”,相互印證,既有聯系緊密,又相互補充,是一個循環系統。
(3)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教育方案,健全創新創業實踐平臺。首先,在創新創業培養初期,要單獨開設相關課程,比如科學方法論、創造力心理學、創業管理、商務溝通與交流、商業計劃書寫作、創業投資與融資、世界上最偉大推銷員等等課程,打造一系列有產出、有項目、有創意、創新、有創業以及集專業教育、行業發展、科學研究、創業資源等于一體的“金課”。
其次,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意識和創業品質的教育和引導,邀請優秀創新創業者為全校領導、教師、學生辦講座,培訓全校師生,分享企業家成功創業的經驗。需要“雙師雙能型教師”在專業教育中像思政教育一樣滲入“創新思維方法”與“創業基礎”等創新創業內容。
最后,為滿足“創新驅動發展”新形勢下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要求,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改革研究優化具有創意創新創業的專業理和實踐教學課的課程內容,加重“三創訓練”實習實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表現在:
A.建立“科研班”,為學生創新創業打下堅實基礎。對學有余力的同學成立了一個科研班(宜倫實驗班),讓他們參與一些科研工作,每位專業老師都帶3-5名學生作為科研助手,對學生的科研行為進行熏陶,讓他們直接參與到科學研究中去,提高他們創新意識。
B.舉辦科學講座,拓寬知識面。為了適應未來生物產業發展創新創業人才的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邀請國內外同行專家和本院高資歷/高學歷教師為學生進行科學研究講座,從學科發展動態、科學研究方法及本科階段學習方法指導等多種角度進行教育,拓展了學生知識面,促進了他們的全面發展。
C.提升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課題組在2014-2016年實施了重慶市教委教學改革課題“電子信息類行業高校生物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信息技術為導向,研究生物類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為該課題申請實現新工科背景下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D.融合企業,推進發展共贏,培養“三創”人才。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需求建立長期性、階梯性的人才培養和引入人才機制,計劃讓更多高校的高素質人才融入。與合作院校的教學相融合,作為合作院校師生的實訓基地,共同促進彼此的發展。
(4)重點尋找商機,運用商機,成功實現創業。21世紀的經濟模式就是知識經濟!主要指目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5]是我們“三創”的商機。
同學們結合學校所學“三創”知識,創業者進入社會,從新經濟、促進社會進步、人們生活的需求去尋找商機,如何通過自己的挖掘如在互聯網中查看求購信息,尋找人人都關心的事,考察市場,還有排除于現在已有的生產資料方式,創造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等等,尋得商機;自己本身在社會上的經歷和自己的經驗技術等因素都會給自己找到很多商機,這種商機也是行之有效的,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把問題轉化為創業機會,鑄就一條火爆項目的唯一成功關鍵。
綜上所述,為適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及國家“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需求,吻合重慶市及國家對健康產業重點發展要求,充分利用我校在信息領域的優勢,通過教育改革形成內涵豐富、突出“新工科”特征、以本科教學為核心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創新創業實踐教學,強化“創意+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