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寧
(河海大學 江蘇·南京 210000)
(1)項目創新推動制度發展,文化創新引領志愿潮流。廣州是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大展示、大競賽的場所。它的特色就在于依靠志愿項目使全民參與,借助比賽平臺使好項目脫穎而出獲得資金獲得更好的渠道。廣州志愿服務交流會已成為中央文明辦指導、共青團中央、中國志愿者服務聯合會主辦的全國性活動。由此,志愿項目的創新帶動志愿組織發展,志愿者素質提升帶動服務水平提高,促進建成全社會參與、全社會支持的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格局。廣州市民志愿服務意識較強,公益組織活動主辦方和志愿服務者雙方有著很好地參與度和積極性。在廣州,志愿服務意識不僅僅是單向服務,更多是雙方共贏,受助者獲得幫助,志愿者獲得活動體驗感,這種文化意識上的創新使得志愿服務在廣州成為一種潮流。
(2)“項目—組織—體系”思路清晰,制度規范。廣州市按照“項目—組織—體系”的頂層設計思路,構建適合當地生活的志愿服務制度。廣州志愿服務社會組織分為三大類:社會團體、社會服務機構和基金會。其中,社會服務機構又分為一線服務組織和平臺服務機構。以齊志為例的一線服務機構主要負責整合資源、組織志愿者參與一線的志愿活動。機構宣傳平臺為民間自發平臺,同時有其他公益組織入駐。機構資金來源主要分為3部分:社會募集資金、基金資助和政府資金。其特色在于利用社會零散的資源。而以星火為例的平臺服務機構主要負責政府項目的整體承包,以及作為第三方平臺提供志愿者培訓。其發展空間較大,對比一線平臺更加專業,規模更加大。目前,廣州構建了以“志愿者之家”為“項目、組織、體系”延展發展的樞紐,以“廣州青年文化宮”為志愿項目提升的加油站,以“廣州市團校”為志愿組織能力建設的基地。
(3)基礎服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覆蓋范圍廣。廣州基礎志愿服務采用“黨建帶群團”“社工+義工+志愿者”的形式,在各社區、各公共場所都設有志愿服務站點。公共服務方面,例如廣州車站的咨詢站點,該站點于2012年設立,此后17個社區站全部啟動。站點的義工全部來源于居民,每個站點有27人輪班,平均工齡在6.5年。該站點日人流量達30萬,高峰時期達40萬,服務量達280-308人次/日。站點工作主要是負責游客咨詢、旅游指引、緊急情況處理等。社區服務方面,例如廣州市越秀區的“文化志愿者”。在居民中心,共有8個區域。其中開放空間供市民休息志愿服務前臺,志愿者開展基礎服務,189名均來自社區。
南京高校眾多,志愿者的數量和質量有一定保證,且學科種類眾多,工科類、文科類、藝術類、醫學類等,有不同專業領域的志愿者滿足不同類型的需求。尤其是在亞青會、青奧會的舉辦以后,南京高校志愿者積極性迅速升溫期。并形成了“南京模式”,即南京青奧會組委會面向市內外高校招募志愿者,把大學生志愿者的培訓、組織、管理納入社會與學校教育體系,全面促進大學生社會理想、社會行為、參與精神等主體意識的全面發展,推進志愿活動向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社會化方向發展,對青奧會的可持續發展凸現出舉足輕重的現實價值與未來價值,也延續了下去,而這種“南京模式”也在隨后的江蘇發展大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基數大、質量高、參與覆蓋面廣以外,南京眾多高校已經將志愿服務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抓手納入第二課堂管理中,完成一定量的志愿服務次數和時長已經成為第二課堂必修課,這項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推動了南京高校志愿服務的發展。
隨著南京各類大型賽會的舉辦和第二課堂的建設,南京高校志愿服務的覆蓋面、參與度、影響力也在不斷升級,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涌現:
(1)社會對高校志愿者定位不準,缺少必要保障。志愿者是自愿付出個人的時間及精力所的力所能及的服務工作,盡管是無償的,但是基本的保障是志愿者能夠較好的完成志愿服務活動的基礎,在實際的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的組織和機構都能夠提供完善的志愿者保障的,甚至出現沒有保障,或者損害到志愿者利益的情況。很多社會招募的志愿者活動中,很多機構或者組織缺少對志愿服務、對志愿者的認知,把大學生志愿者當作“免費勞動力”,沒有明確的服務內容、要求和職責范圍,不利于大學生有效、積極的參與志愿服務。
(2)高校志愿服務專業水平不高,重視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常態化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已經形成,但是活動的形式還是相對單一、專業化水平不高、創新性還欠缺。學校對志愿服務活動的期待和實際能夠參加的活動項目中存在著期望偏差,大學生喜歡的志愿服務項目志愿者需求數量有限等。其根本原因是缺少有吸引力的、專業化的志愿服務項目。加上相較于科技創新、創業就業等學工工作,志愿服務無論是在財力、還是精力、人力上的投入都相對較少,這也不利于形成專業的志愿服務項目。
(3)大學生志愿者本身流動性高、有功利化傾向。大學生志愿者對于志愿精神理解程度不夠深刻,一方面是由于身邊人的帶動,出于“隨大流”的心理,覺得周圍人在做我也得做,并非出自于自身對于公益熱愛,也沒有能理解志愿服務對于他們認識社會、結束社會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則是出于功利化的目的,是純粹的基于完成學校學分要求、獲得就業加分、提高交際能力等。而這部分志愿者在參與志愿活動之時表現得差強人意,純粹的完成任務而不計較任務的質量。且這部分志愿者在達到自己的目的后就會退出志愿者隊伍,這就導致了志愿活動組織方前期對于志愿者培訓和發展投入之后得不到回報。除此以外,大學生志愿者團體是一個流動的團體,且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課業任務日益繁重,僅有少數人能夠在大三、大四依舊堅持活躍于志愿者隊伍之中。
借鑒廣州“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志愿服務組織”三方合作的公益運作模式,轉變政府角色,存在一方社會服務機構,即如同星火社會服務發展中心這類獨立的非政府組織的管理機構,作為政府與志愿服務組織的紐帶。一方面可以更高效地完成活動對接,另一方面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利用自身的專業性對志愿服務組織進行培訓,讓志愿者在服務以外汲取到與所學專業不同的社會技能。
改變志愿者的組成以獲取政府支持與社會保障,學習廣州“社工+義工”的志愿者組成模式。將社工的專業性優勢與高校志愿者的數量優勢相結合,雙方合作,避免一方出現支持不足、物資短缺的情況。社會服務機構針對不同性質的活動進行統籌策劃,合理安排社工與志愿者人數,雙方利用自身所長靈活應對活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雙向促進。
保障制度有利于志愿服務活動的專業化、持續性開展。保障制度包括保障保證志愿服務活動順利進行的資金支持以及保持志愿者積極性和持續性的完善的評優激勵政策。廣泛吸納和利用社會資源,積極與政府建立合作關系,爭取大學生志愿組織專項基金,參與政府推廣的志愿項目,來保證志愿服務在資金上的支持。同時完善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刺激和鼓勵志愿者長期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將志愿服務時間與認定設置為終身制,使其成為一個活性指標,讓熱愛公益的學生步入社會后依然可以在原有的時長上累加,繼續在公益道路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建立專用網絡平臺,統一認定,可以使其成為就業的一個“加分項”,更好地增加大學生參加志愿活動的積極性,推動大學生志愿者行動可持續發展。
加強志愿者學院的建設,分批、分層、分類的對在校志愿者進行培訓,首先讓志愿者知曉志愿者的定義和定位,知道可以做什么、應該怎么做,什么不能做,清晰的知道志愿者的界限。開展自我保障方面的教育,普及志愿者相關的法律規章,加強大學生志愿者自我保障意識;再次,根據服務的對象和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專業培訓。將志愿者學院納入第二課堂培養方案,讓每一位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便對志愿服務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以實踐的形式進行考核,并計入相應的學分,塑造和引導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為志愿服務活動和社會實踐提供可靠的理論指導背景。
綜上所述,南京高校志愿者人數多、質量高、潛力大,因此更需要借鑒“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志愿服務組織”三方合作的公益運營模式,完善志愿服務保障制度,提高志愿者的專業化水平,才能更好的發揮高校志愿者的作用,推動南京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