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徐偉剛
近年來,隨著國家海洋戰略的持續拓展,對潛水活動的需求不斷加大,對水下特殊環境條件下人員的健康維護和作業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潛水醫學教育旨在培養具備潛水和高氣壓作業醫學保障能力的專業人才,作為一門綜合性學科,其所涉及的領域除生理學、病理學、臨床醫學等醫學專業外,還包括物理學、裝備學、管理學等,這些非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對醫學生具有較高挑戰性[1]。同時,潛水醫學保障人員必須掌握潛水作業流程,熟悉潛水裝具設計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水下特殊環境對機體的影響,這樣才能在潛水作業全過程為潛水員提供更有針對性的保障措施,確保作業任務安全高效完成。開展潛水實踐教學,通過讓學員親身參與潛水全過程,有助于學員對非醫學知識的理解和對醫學保障內容的系統掌握,應成為潛水醫學教學的一項常規內容[2]。法國規定潛水醫師必須為持證潛水員,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均對潛水醫師的潛水技能提出明確要求,而在我國,無論是軍隊還是地方的潛水醫師,其培訓課程中均未涉及潛水實踐[3-4]。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教研室率先在本科生教學中設計自攜式潛水實踐課,并取得良好效果。現將相關經驗總結如下,以便進一步推進潛水實踐教學在我國潛水醫師培訓體系中的推廣。
這一教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學員熟悉潛水作業的整個流程,了解部分潛水裝具的使用方法,親身體驗水下環境對機體的影響。由于學員此前大多沒有潛水經歷,這就要求所選擇的潛水方式除了必須包含潛水作業的基本程序(即潛水前的準備工作,入水、下潛和著底,水底逗留,上升及出水)外,還必須具有簡單易學、安全性高的特點。自攜式潛水是最常見的潛水方式之一,是指潛水員自己攜帶呼吸氣體進行的潛水,也是當前娛樂休閑潛水最主要的方式。自攜式潛水不僅滿足上述要求,相比其他潛水方式,還具備以下優點:不受水面氣源和供氣軟管的限制,便于多人同時進行潛水,從而提高授課效率;人體在水下具有更大的活動范圍和靈活度,有利于學員完成指定動作等;自攜式潛水裝具來源較廣,既可選擇商購,也可向潛水俱樂部租借。因此,自攜式潛水是潛水實踐教學的理想方式。
潛水作業時的醫學保障主要包括5個環節,即潛水前階段的醫學保障、下潛階段的醫學保障、水下停留階段的醫學保障、上升減壓階段的醫學保障和減壓后階段的醫學保障,每個環節的保障要點各不相同[4]。結合對學員安全性的要求,本教研室將教學內容分為A~F 6個模塊。A模塊內容為安全注意事項宣講,并介紹后續各模塊教學內容;B模塊內容為岸上潛水技能講解,詳細介紹課中所用到的自攜式潛水技能的動作要領,包括水下使用呼吸器、踢打腳蹼、浮力背心充排氣、面鏡排水、中性浮力、巡游等;C模塊內容為入水前裝具檢查、學員著裝和練習入水方式;D模塊內容為潛水技術練習,所涉及技術為B模塊教授內容;E模塊內容為水下巡潛和減壓出水,為增加課堂趣味性,教員會在水下為學員拍照留念;F模塊內容為討論交流,由學員細談潛水體驗以及總結醫學保障的實施要點。同時,B~E模塊的負責教員需引導學員就本模塊涉及的潛水作業環節,思考其對應的醫學保障目標,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及可采取的預防措施。每個模塊根據各組學員人數確定帶教教員數量,各模塊教學時間根據學時和學生人數確定。教學場地選用標準泳池,并根據教學內容劃分為6個區域。考慮到教學內容對水深的需求,D、F 模塊內容安排在淺水區,E模塊內容安排在深水區,其他模塊均可安排在水池邊區域。
課程的組織實施包括課前準備和課堂實施。(1)課前準備。開展潛水實踐教學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學員人數超出本單位所配備的自攜式潛水裝具數量。這使得教學內容的設計、實際教學實施、潛水裝具的準備等面臨較大困難,必須通過合理分組和有效輪換予以解決。課前需提前統計學員信息,包括性別、日常著裝大小、鞋碼、皮膚病史和其他疾病史,前兩者可為裝具的準備和學員分組提供依據,后兩者主要用于判斷學員是否適于潛水。分組時,在各組均勻分配不同體型和性別的學員,以有效減少所需的裝備數量。此外,還需綜合考慮帶教教員人數、場地大小等因素,以便確定每組最佳學員數量。為提高穿戴裝具的效率,裝具備齊后,需提前將潛水衣和浮力背心標記好型號,并據此分處擺放,擺放的位置也需標明型號。使用時,學員根據自己的型號自行取用,用完還回原處,以便下一組學員使用。其他裝具如面鏡、壓縮氣瓶等無型號大小,可隨意取用。學員課前準備主要是觀看自攜式潛水示教片,初步掌握裝具使用方法和水下簡單技術動作,節省相應的教學時間,不但可以提高教學效率,更可提高學員技術掌握程度,進一步提高安全性。(2)課堂實施。采取流水線模式,即每組學員依次參加 6個模塊的實踐教學,前一組前往下一模塊時,后面各組依次遞補。因此,必須確保各組學員按照指定時間到達上課泳池并完成換裝。A、B、C模塊為岸上模塊,每個模塊由1名教員負責講解;D、E、F為水中模塊,學員參加這3個模塊時,每組各由1名教員帶教完成3項內容,中間不更換教員,教員也采取流水線模式,帶完一組學員參加完3項內容后,重新帶領新的一組。
本教學內容實施后效果良好,深受學員歡迎和好評,但由于開設時間較短、授課內容和環境特殊,當前在課前準備和教學實施兩個方面仍可改進。在課前準備方面,可使學員放棄穿著濕式潛水衣。一方面,濕式潛水衣的主要功能是保暖,但由于教學場地是恒溫泳池,不存在因水溫過低威脅安全的情況;另一方面,第一組學員使用后,潛水衣浸濕,導致下一組學員使用時穿著困難,不但影響課程進度,學員用力穿脫還會造成裝具損壞。解決方法是學員自行穿著自己喜歡的短袖 T 恤,這樣既不影響潛水,又可增加所拍照片的紀念意義。在教學實施方面,需加強帶教教員的引導作用。由于大多數學員都是第一次參加潛水,他們對潛水自身的興趣遠遠超過對醫學保障內容的關注。筆者發現,學員將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裝具結構、技能練習、水下拍照等方面。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加強教員引導作用,采取合理的方式將學員興趣點引回醫學保障這個出發點,真正使學員做到在學有所樂的同時學有所獲。
通過組織自攜式潛水實踐教學,將現場看到、體會到的內容同書本知識相對照,有利于加深學員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結合潛水作業的具體流程,讓學員獨立思考可能存在的醫學問題及相應保障措施,有助于鍛煉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配合教研室已有的現場教學措施,更有助于學員初步掌握潛水醫學保障能力,從而提高未來崗位適應性[2]。同時,自攜式潛水教學的開展還極大地提高了學員學習的積極性,未來本教研室將繼續堅持開展這一教學內容,并且在教學內容和實施方案上深入思考,不斷優化,努力提升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