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芳,孟昭剛,單守勤
暈船病是一種常見的航海疾病,是暈動病的一種亞型,也叫航海運動病。他是指艦船在航行或錨泊時,在海面風浪涌的作用下,產生復雜而不規則的運動,成員個體前庭器官受到刺激,在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引發的疾病,表現為頭暈、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出冷汗、面色蒼白等一系列自主神經反應的體征和癥狀。暈船病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定論,主要有感覺沖動、神經不匹配、神經遞質、前庭器官過敏感、血流動力學改變、耳石失重、基因遺傳等學說。
艦船在海上航行時,船員暈船病發生率很高,嚴重影響工作、學習、生活以及人員健康。海軍作為我軍的一個重要軍種,在維護海洋權利、捍衛國家主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隨著護島護礁、護航護漁、遠海訓練、交流互訪等任務的增加,暈船病嚴重影響海軍戰斗力,成為非戰斗減員的重要因素。因此,關于暈船病的研究和防治一直是國內外航海醫學的重要課題。為了分析誘發暈船病的因素,尋找緩解暈船病的有效途徑,我國學者對航行期間的暈船病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并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將對我國已有關于暈船病調查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回顧總結。
受海況、船舶和船員個人體質的影響,每次航行時的暈船病發生率差異很大。暈船病的發生分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包括出海頻次、所處船舶位置、機體因素、中醫體質、精神因素等,客觀因素包括海況、船舶環境、性別等。
1.1 主觀因素
1.1.1 出海頻次不同暈船病發生率不同 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初次出海者暈船病發生超過50%[1-6]。由于初次出海暈船病發生率非常高,所以必須加強對首次出海人員的暈船病防治工作。
盡管初次出海暈船病發生率很高,但暈船具有明顯的適應性。連續海上航行可以明顯提高船員的抗暈船能力[1-2, 5-9]。但不同暈船程度的人對暈船適應能力是不一樣的。吳桂榮等[7]的調查研究發現,輕度和中度暈船者適應性較強,隨著航行時間延長,暈船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但重度暈船者隨航行時間的延長癥狀減輕不明顯。此外,出海次數和上艦服役時間也會影響抗暈船能力,暈船發病率通常會隨著出海次數和上艦服役時間的增加逐漸下降[1-2, 6, 8-11]。但是,間隔出海人員也會存在脫適應現象,即艦員在陸地生活一段時間后再出海又會發生暈船的現象[9-12]。不同人員的脫適應的時間不同,但相關調查研究表明,若在陸地生活時間超過2個月再出海,超過60%的人員都會再次發生暈船現象[9-12]。
1.1.2 所處船舶位置不同暈船病發生率不同 初次出海時船員處于船舶不同位置對暈船病的發生率及暈船程度也會產生影響。位于船頭右側的船員暈船發生率最高,可達76%,位于船體中部的船員暈船發病率最低為24%,總體來說,位于船頭及船尾的船員暈船病發病率高于位于船舶中部的船員暈船病發病率,船體兩側的暈船發病率高于船體中部的暈船發病率[7],這可能與船員處于船舶不同位置時感受到的垂直方向加速度不同有關。
1.1.3 機體因素影響暈船病發生率 暈船方面的研究還發現,機體內鐵代謝與暈船發生之間存在密切聯系。胡良等[14]通過實驗發現大鼠血清中鐵含量越低,其暈動程度越嚴重,這也說明通過飲食補鐵,有效提高腦鐵含量,可能成為提高抗暈能力的一種新手段。對于航海人員在飲食方面應增加鐵攝入量,可預防或減輕暈船癥狀。此外過度疲勞和飲食不佳等也可以誘發暈船病[3-4]。
1.1.4 中醫體質影響暈船病發生率 個體體質的特異性對暈船病的發生亦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不同中醫體質暈船發生率不同。莫烽烽等[15]調查發現,在遠洋航海過程中濕熱質、氣郁質、氣虛質、陰虛質、陽虛質的人群更容易發生暈動病,其中濕熱質是最容易發生暈動病的。張瓊等[16]研究發現,新疆地區高校大學生因虛導致的眩暈病占很大比例,而在虛證中,氣虛則更為明顯。因此應積極改善暈動病患者的易感體質,減少或消除暈船病的發生。
1.1.5 精神因素影響暈船病發生率 精神因素也是暈船病發病的最相關因素之一,性格開朗的發病率低,精神緊張擔心暈船的發病率要高[3-4,17]。
1.2 客觀因素
1.2.1 性別影響暈船病發生率 暈船病發病率存在性別差異,女性發病率及程度要明顯高于男性[6, 17],這可能是由于女性前庭器官敏感性有關。因此,在選拔女性人員隨船出海工作時,應特別關注有無暈動癥史,盡量篩選體質好,前庭功能穩定的女性,以減少暈船,避免影響工作。
1.2.2 海況影響暈船病發生率 海況是引起暈船病的主客觀因素。海浪和涌高的大小、風浪持續時間直接影響暈船的發生率。船舶在航行中受浪和涌的干擾產生首搖、橫搖、縱搖、縱蕩、垂蕩5種運動形式,使船舶在航行中出現大規模不規則顛簸,直接誘發暈船病。
1.2.3 船舶環境影響暈船病發生率 引起暈船的誘發因素很多,艦艇顛簸是主因,艇內悶熱、氣味異常、噪音與震動、過渡疲勞和飲食不佳等也都可以誘發暈船病[3-4]。
暈船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3大類:適應性訓練、藥物防治和其他措施(包括心理保障和營養改善等)。
2.1 適應性訓練
適應性訓練是在能造成暈船的一定風浪或模擬暈船條件下進行訓練,促使暈船癥狀消失或減輕,包括陸地抗眩暈訓練和海上適應訓練。陸地抗眩暈訓練項目有浪木、滾輪、旋梯、模擬登艙等[1, 5, 19-20]。許多戰士能夠經過陸地抗眩暈訓練而增強抗前庭眩暈的能力。楊月珍等[19]進行的對比試驗發現,通過陸地上預防暈船的綜合訓練可有效降低3、4級海況時的暈船發生率及減輕暈船程度,并且提出,綜合訓練需連續訓練30次左右效果可能較為理想。
但是,陸地與海上有一定差異,因此進行海上適應性訓練是提高抗暈船能力更有效的方法。海上適應性訓練包括游泳技能訓練、駐船訓練等。胡志軍等[4]的調查發現,未采取任何暈船防治措施的陸軍官兵通過海上適應性訓練,暈船病發病率下降32%。劉民航等[21]的調查發現,陸軍官兵在3~4級海況下,經大型民用船上駐留訓練,暈船率下降40%左右需要8 d,下降50%左右需要14 d,到第2l天則可降低85%以上。海上適應訓練效果宜在3~4級海況下連續進行8~21 d為佳。間斷訓練對抗暈船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比連續訓練的差。此外,由于脫適應現象的存在,需采取相應的訓練周期,以增加適應者的比例和延長脫適應時間。
2.2 藥物防治
雖然通過適應性訓練能提高抗暈船能力,但有些艦員還需要應用抗暈藥輔助治療??箷炈幵谝欢ǚ秶鷥瓤煞乐螘灤蜏p輕暈船癥狀。吳愛平等[1]的調查研究發現,經適應性訓練仍暈船的官兵,在進一步服用抗暈藥后,暈船病人數下降25.3%。抗暈藥種類繁多,主要有鈣拮抗劑、抗膽堿藥、抗組胺藥、擬交感神經藥、胃動力藥及中草藥等幾種。其中抗膽堿藥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緩解惡心、嘔吐癥狀,因有嗜睡、視覺模糊、消化道和呼吸道分泌物減少、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不適宜用于軍事作業人員;擬交感神經藥不良反應嚴重,目前已很少使用;抗組胺藥效果不如抗膽堿藥,但卻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暈藥;鈣拮抗劑通過增加腦的血液供應,提高對前庭刺激的耐受能力,其副反應少,是較安全的抗暈藥;中藥抗暈動病研究最多的是生姜,其天然無副作用,藥效可達4 h,能使90%以上的頭暈、惡心、嘔吐癥狀減輕,其防治暈船的效果優于茶苯海明[22]。研究發現抗暈藥的預防效果優于治療效果,單藥治療暈動病副作用較多,聯合用藥不僅可以增加藥物的協同作用,還可以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為了增強抗暈藥物的效果,減少毒副反應,一些抗暈動病藥物新劑型及新方法如透皮制劑、鼻腔制劑、中藥穴位貼劑等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透皮制劑具有恒速釋藥、作用時間長、不良反應小等特點,王晶等[23]研究發現氫溴酸東莨菪堿微乳貼劑與口服東莨菪堿相比暈反應指數降低,且抗暈效果比傳統氫溴酸東莨菪堿貼劑更顯著,持續作用時間更長??箷炈幊S玫慕o藥方式是口服和經皮,近年鼻腔給藥治療暈動病優勢盡顯,具有給藥方便、起效快、順應性好及減小口服給藥產生的嗜睡副作用等特點。臍是人體氣血流行、經脈交通的樞紐,穴位很多,臨床上經常在臍部貼敷中藥治療疾病。田華等[24]研究發現在臍部敷臍鎮吐膏對暈動病的治療作用明顯優于暈海寧片。
2.3 其他措施
2.3.1 中醫手法 中醫手法在防治暈動病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如防暈腕帶通過按壓心包經的內關穴位來預防暈動病,研究表明給予該穴位持續強烈的刺激可以產生顯著的抗暈動病效果。中醫針灸在治療暈動病方面具有特殊優勢。廬巖、高昱等[25-26]采用健脾醒腦針刺法, 通過化痰降逆、疏通氣血、醒腦寧神的穴位組合,改善暈動病患者的易發體質,降低發病率以及復發率。
2.3.2 心理保障 精神、心理因素是影響暈船病發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采用心理學手段使人們盡快適應環境,能很好的預防暈船病,已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18, 27]。抗暈訓練的心理療法主要有:(1)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將建立自信心的咨詢手段與適應性訓練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心理咨詢方式暗示“暈船是一種正常保護性反應”,使受訓者逐漸適應環境,建立“有能力戰勝暈動環境”的信心。(2)生物反饋放松訓練,通過訓練,可有意識的控制暈船者自主神經反應,從而減輕暈船癥狀,緩解焦慮。訓練前先讓受訓者學會一系列的放松技巧,包括漸進性肌肉放松法,腹式呼吸技巧和放松想象等。暈船的心理學防治已在很多訓練實踐中所采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4, 27]。胡志軍等[4]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出海前經過心理衛生教育的艦員,其暈船發病率可以降低20%以上。
我國目前對暈船病的調查和防治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包括:初次出海暈船病發生率非常高,超過50%;初次出海時船員處于船舶不同位置對暈船病的發生率及暈船程度也會產生影響,位于船頭右側的船員暈船發生率最高,可達76%;暈船具有適應性,但重度暈船者的暈船適應性低,其并不能隨航行時間延長而減少;間隔出海人員也會存在脫適應現象,若在陸地生活時間超過2個月再出海,超過60%的人員都會再次發生暈船現象;機體內鐵代謝與暈船發生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不同中醫體質暈船發生率不同;女性暈船發病率要大于男性。適應性訓練能夠有效減輕或克服暈船病,但由于脫適應現象存在,需要合理安排科學訓練;抗暈藥在一定范圍內可防治暈船和減輕暈船癥狀,聯合用藥預防效果更佳;一些抗暈動病藥物新劑型及新方法如透皮制劑、鼻腔制劑、中藥穴位貼劑及中醫手法等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心理學手段防治暈船病,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已在實踐中取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盡管暈船病調查工作已取得了很多有意義的成果,但仍需進行更多的統計調查。未來的調查不僅要對暈船發病率的簡單統計,更需要對航行前后艦員生理和心理狀態進行調查統計,以便評估出海人員特別是首次出海人員、重度暈船人員、長時間間隔出海人員和女性出海人員的身體狀態變化,對可能出現的暈船狀況提前做出應對措施。同時,通過大樣本的調查,更精確的確定艦員的適應期和脫適應期,為制定科學的訓練計劃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