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李志輝
各種數據調查顯示,中國每年垃圾總量已達2.5 億噸左右,且每年呈遞增趨勢。加上往年并未很好地重視垃圾處理,垃圾堆存量已經達到80 億噸以上,除造成大面積的環境污染外,還占據著大量面積的土地,影響經濟的發展。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回收制度,無論是從保護環境角度還是經濟效益角度,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高職院校作為大學生聚集地,屬于人口密集生活區,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產生,對高職院校垃圾分類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原因,繼而找到解決的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我國目前面臨的垃圾堆存量問題。此外,大學生作為社會精英群體,培養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能夠為大眾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雖然垃圾分類概念屢被提及,眾多高職院校也有所響應,但多數還處于淺嘗輒止的狀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多數高職院校能夠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采用各種各樣的形式進行宣傳,如張貼海報、官網圖片輪播、成立垃圾分類社團等。一定程度上,能夠讓多數學生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學會垃圾分類的方法,但缺乏長期有效的宣傳機制,不能讓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多數學生能夠按照垃圾桶外標識進行垃圾的投擲,但這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會如此,這也導致了垃圾分類效率的低下。需要相關人員進行“二次分類”,才能正確完成垃圾分類工作。如保潔人員將可回收垃圾(塑料瓶、廢紙等)進行再分類,將其變現,增加其收入。類似行為,也減輕了學生進行垃圾分類的心理負擔,最終不重視垃圾分類。
各大高校習慣在大學生生活區擺放垃圾分類垃圾桶,并配備相應標識,多數大學生能夠積極響應并配合,參與到垃圾分類事業中來。但很多高校,在垃圾拖運車拖運垃圾的過程中,又將垃圾混在一起,嚴重打擊了同學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此外,高職院校主要垃圾大致可以分為: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類、塑料類、金屬類、玻璃類等能變賣的垃圾)、食堂垃圾(包括:剩飯剩菜、菜根菜葉、廢棄油脂等廚余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包括:廢舊電池、廢日光燈管、實驗室過期藥品、廢舊電器等電子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包括:瓜皮果殼、建筑垃圾和其他清掃垃圾等)、綠化帶的落葉、雜草等垃圾。所以,除了在宿舍門口擺放垃圾分類垃圾桶之外,在實驗室、食堂、圖書館、建筑工地等區域,也要配備相應的垃圾分類垃圾桶和標識,并進行分類的清理和拖運。
學生參與垃圾分類的活動,完全靠個人自覺,這是遠遠不夠的。
人的惰性是天生的,在沒有監督和鼓勵的情況,很難長久為之。高職院校普遍存在這種狀況,垃圾分類設施配備完畢后,多數無人問津,學生參與與否,參與率高低,無人關注。
高職院校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也有相關的措施在執行中,但普遍看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如下幾種:
調查風險,很多學生對垃圾分類概念模糊,甚至部分教師對垃圾分類的概念也是模糊的。多數學生只知道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并不清楚垃圾可以大概分為四類,分別是: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而每一個項目中,具體包含哪些常規的垃圾,并不知曉,也無判斷的依據,這就導致學生無法正確地對垃圾進行分類無法準確投放,這也就失去了使用垃圾分類回收箱的意義,給后續的垃圾分揀造成了壓力。此外,我國的多數高職院校,將垃圾分類工作局限在宿舍區,這是非常片面的,也是對垃圾分類理解的偏差。
在一些發達國家,垃圾分類的獎懲機制相對比較健全。如在日本,居民沒有將垃圾進行分類,環衛工人有權拒收垃圾,待分類準確完成后,才會收集;在德國,如果居民沒有將垃圾分類便進行投放,次日就有可能收到一張罰單。類似的懲罰機制,起到了對垃圾分類的很好的監督促進作用,倒逼居民進行正確的垃圾分類。在我國,多數地區沒有具體的垃圾分類獎懲機制,多數的高職院校也是如此。在多數的高職院校中,垃圾分類目前還僅僅存在于意識的普及階段,進行粗淺的宣傳。但如果僅僅依靠學生的自覺,很難完成垃圾分類工作。所以,想要很好地完成垃圾分類工作,需要建立必要的獎懲機制,進行配合。
多數高職院校對于垃圾分類的宣傳,流于表面,缺乏全面性。多數只針對學生進行宣傳教育,忽視了保潔員、教師、保安、建筑工人等群體。也缺乏持久性,短期的宣傳教育工作開展完畢之后,步入下一個教育主題,便將垃圾分類的宣傳教育工作拋至腦后,沒有形成長久有效的宣傳機制。同時,宣傳渠道也相對保守,多數局限于張貼海報、發放通知、組建社團等傳統手段,對現代年輕人比較關注的自媒體、互聯網等渠道,利用得相對少一些,這就導致很多有效信息,無法觸及受眾群眾,削弱了宣傳效果。
不可否認,多數高職院校資金的使用,還是在傳統的教學領域。能夠投入垃圾分類工作領域的資金,可以用少之又少形容。但事實上,垃圾分類的資金投入并非一個小的數目,如需要更換所有的垃圾分類垃圾桶、調配不同車輛運輸不同類別的垃圾、增加必要的人工分揀、大規模的宣傳教育等,都需要成本的投入。如只是響應號召,簡單地更換垃圾桶,很難實現垃圾分類的預期效果。
高職院校大學生垃圾分類工作的有效實施,需要多部門互動,如學生管理部門開展有效的教育宣傳、后勤部門健全配套設施、輔導員班主任監督獎懲政策的執行、宿管中心監督學生垃圾的投擲等。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有可能導致正確進行垃圾分類預期目標的失敗。眾多高職院校,更愿意將有限的精力花在學生的教育上,能夠分配給垃圾分類的財力物力少之又少,這也是多數高校垃圾分類效果達不到預期的原因之一。
高職院校因為人數眾多,產生垃圾數量巨大,在解決我國垃圾分類問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垃圾分類是項長期的系統性工作,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穩進穩打,促使所有大學生將垃圾分類作為個人的日常功課來完成,最終將垃圾分類理念融入學生的習慣中。本文分析總結的高職院校垃圾分類現狀及原因,希望能夠給解決高職院校垃圾分類問題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