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潘能超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北海 536000)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俗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翻譯人員要在了解民俗文化、吸收民俗文化、扎根民俗文化的基礎上,翻譯出能夠體現民俗文化特點和精髓的文本,進一步推動民俗文化的發展,為民俗文化開拓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提供更強大的生命力保障。北海擁有國內首個動態雕塑群,雕塑群中各雕塑的主題、意蘊都包含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時代特色和當代中國精神,使其獲得獨立的審美特征,展現了中國雕塑在全球化浪潮沖擊下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對北海生態公園的動態雕塑群的翻譯策略進行整體研究,深入探討其藝術法則及審美風格,具有重要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推廣價值[2][3]。
“青瓷蓮花尊”譯成:Shell Carved Handicraft. The return of HK - plum blossom heralds of spring;蓮花尊翻譯成lotus zun;尊意同“樽”盛酒器具。南北朝時期,南朝青瓷日益成熟,北朝青瓷迅速崛起。南北朝青瓷中都出現了青瓷蓮花尊,從而達到了青瓷的第一個高峰。青瓷蓮花尊以器型碩大、紋飾精美、制作工藝復雜著稱于世。從陸續出土的實物來分析,青瓷蓮花尊應該是安奉墓主靈魂的器皿,類似于魂甁,是佛教精神和中國固有靈魂觀念結合的產物。后用于棲息物谷倉罐。如果直譯拼音“zun”,會讓目的語讀者不知所云。如果加上vase解釋說明,會讓讀者一下明白這是個容器的功用。建議改為:lotus zun (vase)。
四系陶罐的肩部兩邊各有兩個穿孔,用以系掛繩索,這兩組穿孔,使得陶罐身在懸掛時保持平穩。翻譯成pottery jar with four ears(陶罐上長耳朵?),會讓目的語讀者“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家具或手工藝品有類似“耳朵”形狀的東西可以用“ear”去形容,用“ear”去形容耳朵形狀的器皿多用于口語或非正式的場合,在博物館的器皿上用應改為“handle”,這樣會更正式、恰當。類似的翻譯還有“單把夾砂陶煲”可翻譯成“Single-handled Sandy Pottery Pot”。
黑釉膽瓶,膽瓶,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翻譯成the black-glazed pot --bellied vase。譯者想譯出瓶下部的豐滿之意,用了belly一詞,在英語中是胃部的意思。the black glazed vase的翻譯更給恰當。更多地強調它的形狀反而會畫蛇添足,把讀者帶入歧途。
天地正氣瓶,可以翻譯成“Vase with‘TianDiZhengQi’”inscription。音意結合是一種折中的翻譯方法,對中文的名字才用拼音譯出,保留了原詞發音,使得譯詞保持了異國情調。而且音意同譯,使得譯詞更容易被本族語的讀者接受和理解,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效應,可促進譯詞在本土的傳播和發展。類似的還有很多壯族民俗的翻譯詞,如:白褲瑤(White pants yao)、黑衣壯(Blackdress Zhang)、多耶舞(Duoye Dance)、跳弓節(Tiaogong Festival)等。
以上選取了一些翻譯的例子都是眾多疍家民俗文化詞翻譯中比較典型的,盡管不盡全面,但已能以管窺豹了。總體來說,民俗文化詞的翻譯還是有很多問題,但目前大多數民俗文化資料無法翻譯成英文,外宣材料寥寥無幾。想要改善民俗資料的翻譯現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手:
地方政府要從宏觀上把控,重視地區民俗文化的推廣和傳播,在重塑疍家民俗文化的形象上下功夫,重構全球文化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形象,幫助外國游客更好地接受民俗文化的各種方面。積極發揮政府在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做好對疍家民俗文化活動的宣傳。同時,應加強對相關材料的翻譯工作,組建翻譯團隊。聘請翻譯人才,制定統一的翻譯標準,對相關民俗文化的資料進行翻譯,推動疍家民俗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線上資料也要毫不松懈,可建立對外宣傳的英文網站,可以集旅游資源和文化介紹為一體,包括人文、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等英文信息[4][5]。
要想徹底改變翻譯人才短缺的現狀,還需要地方高校的協助。地方高校兼任著服務地方經濟和為地方經濟培養人才的重任。在民俗文化的翻譯中,需要翻譯人才既熟悉民俗文化也要精通英文。這樣的人才并不多,地方高校在可以在英語專業的人才培養上納入其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好聽、說、讀、寫等四方面基本技能的同時,探討如何把民俗節日活動或民俗文化翻譯得更好,相關翻譯課程還要設置相關實踐課程,可以讓學生參與到疍家民俗文化翻譯的實踐和傳播中,助力民俗文化的向外推廣。
民俗文化,是產生并傳承于民間、世代相襲的文化事項,是在普通人民(相對于官方)的生產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現象。疍家民俗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色彩,體現了疍家人與眾不同的魚米之鄉的生活風情和交際色彩。自2010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以來,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7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今年也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全面建成10周年,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以東盟為核心的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剛剛簽署,這是中國-東盟經貿關系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間節點。如何建立起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新窗口會是更多學者關注與研究的焦點。學者或將廣西疍家文化與旅游聯系起來,從語言學角度分析疍家民俗詞匯的文化色彩,試圖引起人們對疍家民俗文化的細膩表達和思維方式的關注。這說明人民開始意識到疍家民俗文化是其他少數民族文化與眾不同的身份標識。翻譯活動是中國與東盟各國交流和對話的媒介和紐帶。但由于廣西疍家邊疆語言文化的地域性和獨特性,難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完全對應的表達。因此,譯者更多地關注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翻譯活動應多為應景式或配以圖片的旅游翻譯和商用翻譯,從而扭曲或失落了其中所能彰顯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信息。這也是譯者在翻譯民俗文化詞中所面臨的嚴峻的挑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