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玉
(江蘇省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用影像構建鄉村文化,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工程,尋找鄉村振興的初心、靈魂和方向,新媒體是展現政策實施和建設成果的重要載體。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根據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步走”時間表,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無論從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構建,還是具體思路和實際行動,都落實到了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正在修繕改進鄉村的人文面貌,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影像的記錄與傳播是宣傳策略中推進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部分。鄉村影像的建構與鄉土文化傳播可以助力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可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在充分挖掘當下中國鄉土文化特色基礎上,在國際視野下講好中國的鄉土故事。
文化人類學家費孝通先生,從中國社會基層研究出發,指出:“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幾千年的鄉村社會體系,形成中國基層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并代代相傳。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鄉的物理、地域空間不斷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人們越來越多地對精神、審美層面對“鄉村空間”構筑的心靈棲居地形成向往。鄉村題材影視劇、紀錄片的熱播充分說明了鄉村文化所具有的審美價值。在國家鄉村振興的戰略引導下,更多地利用現代多媒體手段構建鄉村空間,在精神層面上實現對精神家園的追尋,能夠使鄉村空間具有文化、心理、精神等多重內涵與價值。
隨著中國傳媒業步入新媒體時代,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多種媒介協同進行信息傳播已成為主流。鄉土文化正借用新媒體技術實現著自身的傳播,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使鄉村轉而成為了大眾陌生化的審美對象,在視頻網站、短視頻PGC平臺上,大眾對鄉村題材的影像內容的喜愛,也充分說明中國人與生俱來的鄉土情結。在鄉村影像的傳播過程中,鄉村人民的話語權逐步得到提升,但信息質量的世俗化及同質化現象依然較嚴重,這也成為制約鄉村文化傳播的瓶頸因素之一。要使鄉村優秀的傳統文化被更多人所熟知和了解,就需要借助媒體正能量傳播的力量,對傳統村落文化進行文化宣傳,讓人們回到鄉村親近自然,助力鄉村產業的發展,振興鄉村經濟。
促進傳統鄉村文化有效傳播,提高傳統村落文化的知名度與社會各界的重視力度,在保護、建設傳統村落的同時,需講好“鄉土故事”,使傳統村落文化重新“活化”。運用傳播學、影視學、設計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研究方法,分析近年來中國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創作出來,在各大視頻網站上的農村題材影視作品、鄉村紀錄片,短視頻PGC平臺上有關鄉村主題的影像內容,影像作品的敘事邏輯和風格特征呈現出了年輕化、唯美化的傾向,如《了不起的村莊》《記住鄉愁》等作品,挖掘出了鄉土文化傳播的現代價值、意義和功能。通過村民講述,以及一線工程人員講述,用實拍、動畫特效展示農村舊貌。通過解說和項目負責人等人物采訪來點題,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現狀、目的與意義。帶有節奏感和宏觀鏡頭的敘事,展現建設成果,讓影片更具震撼力。真實記錄從“方案”走向“實施”,從“設計”走向“實踐”過程,展示田園鄉村建設成果。
鄉土文化新媒體傳播,關注鄉村的變化和發展,以傳統優秀文化為內涵,著力表現傳統優秀文化在影像建構上的價值整合功能、規范整合功能、結構整合功能、審美整合功能,挖掘出鄉村文化與新時代人文思想和生活方式的結合。通過鄉村影像的文化傳播,實現傳統鄉土文化在價值層面、社會層面、文化層面、意識層面、精神層面對現代人的影響。深入挖掘鄉土文化的內涵,并賦予鄉村新的影像文化身份,關于鄉土文化的認同,包括個人身份的認同、文化的認同、心理的認同,以及精神上的認同。在中國鄉村影像中構筑的鄉村空間影像中,要尋找一些能夠代表當代鄉村的典型人物和故事來進行闡釋。聚焦鄉村振興的建設者、參與者、受益者,記錄在鄉村建設中人與環境的變化,講述他們的故事。
新媒體平臺上傳播的鄉村影像內容需創新,從新的角度闡釋文化內涵,用新的手法創新敘事角度、影像風格、推廣策略,結合影視學、傳播學、設計學等研究對鄉村故事進行包裝。影像內容不僅是記錄者也是鄉村文化的建構者,為了更有效地傳播,可適當增加影像內容的正面娛樂性和互動感,延展鄉村影像的文化意義。鄉村影像的傳播也對精準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全面記錄鄉村振興的發展歷程,制作高質量、高品質且滿足廣大受眾對鄉村文化類信息傳播需求的媒介內容產品,能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不同地域的鄉土文化,使鄉村現行的設計規劃理念、鄉村影像建構與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結合,更好地展示鄉村振興的建設成果。展示不同時節鄉村的全景與特寫,鄉村人的面貌。挖掘鄉愁記憶,滿足對田園生活的向往,重塑鄉村魅力,帶動并吸引資源、人口等要素回流鄉村,展示鄉村綜合振興成果。展示建設之前的鄉村面貌,引出并展現建設成果,從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文化活動等角度,突出特色。尤其是由改造建設給村民生活水平帶來的改變與提升。
時間是圍繞鄉村亙古不變的主題。周莊寒貞村紀錄片圍繞村莊一年中的“時節變遷”和“村貌變化”突出展現寒貞村以酒文化為代表的特色項目和鄉村建設項目取得的巨大成效。圍繞從2020年至2021年昆山鄉村建設的成就與變化,進行拍攝記錄與資料匯總,展現鄉村建設的成果。通過參與鄉村建設的各個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視點切入,講述鄉村建設帶來的變化。其中包括人物:鄉建設計師,講述周莊寒貞村鄉村建設規劃與建設中,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圍繞酒文化產業鏈尋找人物,以真實的釀酒師人物故事講述鄉土情懷,細膩的情感表達,喚起共情,讓影片更具感染力。資深釀酒師通過黃酒釀造相關農業和工業產業鏈展示鄉村面貌,記錄水稻播種、成長、收割,到黃酒釀造的過程,展示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如何帶動經濟發展;黃酒是吳越文化中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展示以江南地下泉水和江南優質糯米作為原料,主要采取半甜型黃酒的釀造工藝,經過數千年文化積淀的完美工藝。鄉賢講述鄉村建設中的文化重塑,農耕學堂承載新時代鄉村的精神面貌;老一代村民期待鄉村建設為經濟帶來新發展,為生活帶來希望,新一代村民看到鄉村發展的前景,從城市回歸故鄉。展示鄉村改造的紀錄片的文化價值包括:人文價值,深入挖掘鄉村的史料背景,歷史淵源和文化道統,營造新鄉村人文環境;社會價值,展示鄉村建設的成效,拉動人民經濟收入,對村民的生存環境實際改觀藝術價值,用唯美化的影像記錄鄉村,通過有溫度的人文故事,展現鄉村生活的詩意,集中展示田園鄉村建設成果,突出生態底色、文化底蘊,大力改善鄉村人居環境,推動鄉村產業與文化融合發展,在譜寫具有昆山特色田園牧歌的過程中,收獲一串串驚喜的音符。
如今的鄉村建設以人為本,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村現代化,走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正契合了中國傳統文化意境中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中國的文人道統與農耕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鄉村振興視域下,利用新媒體重新建構鄉土文化,要吸引更多年輕的創作者介入,鞏固傳統文化根基的同時,尋找發現鄉村之美的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