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知勤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爾勒市第五小學 新疆巴音郭楞 841000)
科學課程在小學教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對學生了解生活中的原理,探索世界的奧秘都有重要意義,還能讓學生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科學意識。隨著新教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已被成功運用在各個學科的教學中,怎樣使小學科學教學與“互聯網+”有效結合,已成為當下小學科學教師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互聯網+”教學模式的出現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可以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優化知識點內容,幫助教師解決學生在科學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而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
小學科學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的探知能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在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科學教育已經從傳統的板書式教學轉變為“互聯網+”教學模式,小學科學教育模式的轉變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般的科學教學都是通過實驗來驗證科學原理,因此,在小學科學課堂上,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利用“互聯網+”進行科學實驗的演示,能保證學生有效參與實踐,進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1]。
小學科學課的中心內容是科學探究實踐,尤其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師可以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實踐能力、思維能力等多個能力進行培養。教師利用“互聯網+”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盡快熟悉課程內容,通過親身體驗提高綜合能力。
小學科學學科所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廣,有生活常識、世界生命、生態環境等各個模塊的內容。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偏重于對知識點的講解及記憶,對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和理解能力沒有過多關注,導致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只能采用死記硬背的形式掌握書面知識,對科學知識背后的含義一概不知。對此,教師要有效地將小學科學教學與“互聯網+”教學模式相融合,通過互聯網為學生播放有趣的實驗,給學生帶來視覺和聽覺的雙重沖擊,進而激發學生對小學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使其對實驗原理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對課本知識進行延伸,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教學案例,拓寬學生的視野[2]。例如,學習“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這一章節時,教師可以在互聯網上搜尋不同類型的自行車部位,讓學生根據圖片進行猜測,進而將學生引入課堂學習,接著對學生進行提問:騎自行車時,動力是怎樣被傳到后輪的?通過這一個問題引入“簡單機械”的學習,并讓學生觀看機械運作的視頻,觀察運動原理,學習完自行車的機械原理后,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為學生查找一些類似的原理,如擰螺絲、門鎖手柄等,讓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點運用到生活中。
大多數小學科學教師都會按照課本知識進行講解,但小學階段的學生對知識的認知能力有限,在遇到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時,會有學生難以理解。比如,講解“種類繁多的動物”時,由于小學生接觸的動物數量有限,因此很難理解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特性。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可利用互聯網讓學生觀看脊椎動物:鳥、恐龍的身體結構,以及脊椎的透視圖,讓學生對脊椎動物有深入的了解,進而更好地學習本章節的內容。在小學科學課本上,有很多需要動手操作的實驗,而觀看視頻能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實驗過程,不僅可以彌補教學資源的匱乏,還能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主動通過觀看視頻尋找答案。例如,學習“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時,教材中有許多地方都涉及一些建筑材料,讓教師把這些建筑材料帶到課堂上是不太現實的,對此,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在網絡上下載相關視頻,讓學生觀察到這些形狀能夠承受的最大彎曲能力是多少,進而更加透徹地理解該知識點原理。
在新課改實施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讓學生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并且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因為小學科學教材中具有較多的實驗,所以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很多學校科學實驗設備并不完善,難以完成新課改的要求。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與“互聯網+”的融合,利用網絡設備進行實驗教學,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實驗的操作性,還可以記錄實驗現象與結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3]。例如,學生在進行“電磁鐵的磁力與線圈圈數關系”這一實驗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進行實驗記錄,這樣既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不同線圈圈數所吸的大頭針的數量,還能幫助學生總結實驗數據,可促進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學科的掌握程度,如果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填鴨式”講解,讓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掌握知識點,則很難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因此,小學科學教師要將教學模式與“互聯網+”相融合,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對小學科學內容的興趣,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實驗,這樣,在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能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對小學科學的知識點了解得更加深入,并能熟練運用到生活中。例如,講解“生物多樣性的意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對生物展開研究,并進行知識點總結。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每一種生物都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樣性的環境之中,但隨著環境的改變,出現了很多破壞生物環境的行為:排放污水、亂砍濫伐、獵殺野生動物、亂丟垃圾等,這些都已成為當下社會急需解決的熱點問題。教師應讓學生了解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形成關心社會生態環境的意識,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融入“互聯網+”,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教師的教學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小學科學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小學科學進行有效融合,可以在根本上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科學知識點的奇妙之處,提高學生的科學知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