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國英 石 宇
(山東大學 山東濟南 250012)
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就是指在當前市場經濟體制中,將各大高校的后勤管理服務歸入其中,高校與后勤管理部門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獨立、互相聯合的關系。[1]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應包含高校后勤服務管理,進行獨立經營;第二,針對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其企業法人化是它的主要組織形式,屬于法人實體,能夠對民事責任進行承擔;第三,高校后勤管理進行社會化改革,能夠產生一種新的職能,即教育職能。當高校向高校后勤管理部門下達任務以后,高校后勤管理部門才會提供相應的服務,應確保高校辦學需求的滿足;第四,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主要選用社會承擔、政府引導的模式。
目前,針對我國各大高校在對后勤管理部門進行社會化改革時,學校是后勤產業的主要投資人,占據極大的比重。但是,當前在國有資產管理方面,我國大部分高校處于劣勢處境,尤其是在資產登記、報損、核銷等方面存在極為嚴重的脫節現象。此外,在思想觀念方面,高校后勤企業之間存在比較大的區別,針對后勤資產,大部分高校后勤公司認為其是自己的,在進行核資清產方面,他們是極不情愿的。其中,當前部分高校并未劃清高校后勤企業之間的權利與職責的界限。
總的來說,我國高校后勤管理人員的整體專業素質并不高,缺乏高校后勤經營管理專業人才。[2]第一,在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以后,高校很多工作人員進入了高校后勤經營管理部門,針對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以上人員對其不熟悉。第二,因為大多數高校后勤管理人員是由其他部門調至后勤管理部門,如學校行政部門、教學部門等,家屬及中軍轉人員居多,對經營管理流程并不了解與熟悉,導致高校后勤經營管理水平偏低。第三,一直以來,高校并未高度重視后勤經營管理部門工作,后勤經營管理人員的薪酬水平較低,大大增加了吸引高校后勤經營管理專業人才的難度。
第一,針對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高校管理領導人對其缺乏改革意識,在對高校后勤管理部門進行考察時,高校管理領導誤認為后勤管理部門是高校的一個分支機構,針對學校的任何安排,后勤管理部門均應對其進行完全接受與服從。在進行撥款時,高校管理領導誤認為后勤管理部門應進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進而導致高校后勤管理部門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第二,高校后勤管理部門缺乏市場意識,主要根據行政生產安排計劃來進行后勤管理,并未對消費者的需求、市場規律進行深入考慮,大大降低了服務水平。
在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多種不良現象,如社會化改革要求與實際操作互不協調等。[3]目前,在進行社會化改革過程中,很多高校后勤管理企業就是高校以前行政處室的后勤部門,然后設置了后勤管理處。后勤管理處具有過去的行政職能,同時需要監控后勤企業,并未轉變高校后勤管理運行機制及其模式。
在當前社會經濟市場環境中,對企業化管理進行引入,提高高校后勤管理部門的競爭力是必然發展趨勢。要想確保后勤管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一定要構建現代企業運行辦法與制度,對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不斷進行完善,對人才、知識給予高度重視,制定完善的人員分配制度與用人制度。
第一,高校應制定合理的后勤經濟實體戰略計劃;第二,為能夠完全打開高校后勤市場,制定社會企業參與制度;第三,針對高校的后勤財務管理水平,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得到進一步提高;第四,對質量管理體系進行建立健全。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高校后勤人員隊伍,需要經過不斷持續的努力,屬于一種戰略性對策。[4]為進一步優化人力資源的配置,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即:第一,建立健全后勤管理人力資源制度;第二,優化配置高校后勤人力資源,充分利用高校后勤人力資源,對后勤內部人員結構進行合理調整,構建完善的全員終身教育制。
要想保證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改革的順利開展,一定要轉變思想觀念。針對高校后勤管理社會化,涉及到員工與后勤企業、學校與后勤企業的關系。因此,在實現思想觀念轉變方面,高校領導人應做好帶頭作用,而且后勤企業需要進行重新定位,后勤員工需要對自身的后期服務觀念進行轉變與創新。為實現思想觀念的轉變,應改變服務的性質,使其具有有償性質,同時要更新本質觀念,對價值觀進行更新,在高校后勤管理中融入現代企業的精髓,由重量輕質向質量并重進行轉變,對質量觀進行更新。
第一,應將政府宏觀調控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進行整體規劃中納入后勤社會化,以對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發展進行有效推進;第二,對后勤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進行完善與改革,在改革管理體制過程中,一定要將以下關系處理好,即:其一,自我監督、群眾監督、領導監督之間的關系;其二,經濟實體承包方、科級干部、高校后勤管理領導之間的關系;其三,承包投資方、國家、學校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