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默然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51)
在傳統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體育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活動一般都是依據現行教材開展的,教材的更新頻率較慢,不能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活動設計單一,亟需進行內容的更新。在以上情況的影響下,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體育學科教學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熱情極低,不能和教師進行深入的配合,對教學效率的提升形成了嚴重的制約。因此,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體育教學管理工作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充分、有效的把握,完全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
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一般在學習方面的興趣普遍較低,不能以高昂的態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又因為體育學科需要學生進行大量的運動,學生的乏累感較為強烈,更加導致學生對體育學科教學的熱情大大降低。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還采用那種以教師為主體,對學生進行機械講授的方式開展體育教學,學生的學習動力得不到激發,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升,自然也就不可能廣泛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采用以生為本的教學方法,可以把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完全激發,保證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廣泛參與。例如在組織學生進行跑步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沒有采取傳統的讓學生單純跑圈的形式進行教學,而是廣泛征求了學生的意見,采用學生提出的“貪吃蛇”的形式,學生排成一列縱隊慢跑,隊尾的學生加速追到排頭位置,依次循環。因為這樣的訓練方式是學生提出的,所以在訓練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較高,往常那種喊苦喊累的現象再也沒有出現,保證了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
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需要面對幾十名學生,在動作要領的講解與動作示范的過程中又要兼顧教學,又要兼顧學生管理,很大一部分學生因為教師的監管不到位而出現學習效果受到影響的現象。這種情況就是教師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沒有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造成的。因此,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師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推動教學效率的不斷提升。譬如在教學排球的托球動作中,教師首先給學生劃分了學習小組,把那些平時體育學習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任命為組長,首先把托球的動作傳授給這些組長,然后由組長對組員進行托球動作的講授和指導。這樣一來,教師的教學壓力大大降低,只需要對組長的教學活動進行巡視和指導即可。組長們的身份變成了“老師”,教學的積極性極高,教學格外認真。組員因為是和組長進行學習,心情格外輕松,學習的速度也極快。這樣一來,所有的學生都被廣泛發動起來,投身到體育學習活動中來,教學效率自然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推動了體育教學改革的前進步伐。
傳統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體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測評的過程中,一般都是采用統一的內容、統一的模式開展的,這樣盡管最為公平、公正,但是卻不是最合理的,也不是最客觀的。[2]因為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學習基礎,學習方法和學習速度各不相同,個人素質的差異導致了學習效果也存在極大差異。有的學生盡管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進行了刻苦的練習,但是最終的測評成績卻并不理想,這樣的結果就導致學生對體育學習失去了信心。采用以生為本原則,對學生的課堂學習的主動情況、和教師的互動情況、作業的完成情況、課堂考勤的表現情況、最終測評的成績等多方面進行一個綜合、整體的評價,更加能夠符合學生的初始水平,讓學生能夠感受到自身學習效果提升的樂趣,進而在日后的學習中以更加堅定的信念開展學習活動,實現體育教學改革的順利推進。
總而言之,在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體育學科教學管理工作中,教師必須充分發掘學生的主體意識,完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以更高的姿態和更愉悅的情緒投身到體育教學活動中來,保證學習活動的扎實開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教學效率的提升帶來更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