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云云
科學是小學基礎學科之一,也是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認識世界的重要課程之一,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并且,教師應對課堂進行優化設計,利用多種教學形式及創新的教學環節,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
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在講課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注意觀察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耐心細致地講解,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熟練掌握課堂內容,從而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提升教學質量。循序漸進是指教師設計好由簡到難的講解層次,在課堂上不斷深入地引導學生開展科學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具備更高的積極性。
比如,學習小學科學中的“釘釘生銹了”時,本節課的學習對學生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講解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一步一步進行思考,注意由簡到難地進行講解。可以通過視頻、圖片的形式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再由簡到難地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分析,幫助學生一步一步理解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通過這樣的方式科學引導學生學習,避免內容過難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同時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果[1]。
在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過程中,難免涉及相關的科學實踐活動,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講解時,不能局限于對教材知識的講解,還要引導學生展開相關的實踐,將學與做相結合,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運用到生活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不僅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還能幫助教師發現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更有針對性地調整講解內容,提升課堂質量[2]。
比如,學習小學科學中的“做酸奶”時,課堂講解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利用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動手體驗做酸奶的過程。這樣,將學生課堂學習的知識及時運用起來,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師及時糾正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再次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本堂課的學習內容,規范學生的學習,提升教學的科學性。
教師應尊重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更好地在課堂上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在課堂講解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營造較為寬松的學習氛圍,強化自己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敢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在互動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及探索精神,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3]。
比如,學習小學科學中“地標的變遷”時,提前給學生布置課件自主學習任務。在課堂講解過程中,首先,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前自主學習成果討論,讓學生自主分享,通過這樣的方式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較為寬松的學習氛圍。小組討論結束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自己在討論過程中及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針對學生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解決問題。在不斷互動的過程中,讓學生由自主提問到自主解答,形成良性循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在教育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教師應對教學進行一定的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不斷優化教學設計,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課堂。通過設計各種情節,豐富課堂內容,與學生互動,共同進步。通過種種形式對課堂進行規范化、科學化的調整,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的科學學習中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