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潔貞
(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新塘鎮第三中學 廣東廣州 511300)
隨著新時代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的經濟和文化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學生在剛升入初中就會感受到來自社會的壓力,尤其是在農村中學,受到家庭狀況和學校條件的阻礙,學生在學習中遭受諸多的困難,這些困難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初中教師應著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教育,確保農村學生能夠健康成長。
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初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心理問題:
學生的成長與家庭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村家庭的家長大多文化水平較低,且不了解當下的教育模式,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物質上給予學生滿足。這種過于片面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成長極其不利。加之如果學生的成績不太理想,就會面臨家長的厲聲斥責或放任不管,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初中學生的心理造成創傷。
初中階段是學生培育能力最關鍵的時期,但很多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有限,很難為學生創設積極健康的心理環境,甚至有的教師所使用的偏激的教學方法會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傷害,導致農村學生出現叛逆心理,對相應的課程也會產生抵觸。
青春期的學生心理比較脆弱,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心理問題也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教師在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時沒有及時進行疏導,會導致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嚴重[1]。
想要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學,首先要提升農村教師的心理素質,保證教師在進行心理教學時更加專業。農村教師比較緊缺,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大多都是學生出現了問題時,才由班主任進行思想心理教育,科任老師次之。因此,需要提升教師群體的心理素質,并規范教師的行為舉止,讓學生能在模仿中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質。教師需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能因為成績方面的原因對學生產生偏見,并且,在心理健康教學中,教師要尋找學生獨特的閃光點,并加以表揚,讓學生產生自信的心理。建議有條件的農村學校定期對老師進行心理教育培訓,讓農村老師掌握學生心理的發展規律,了解心理疏導的方法,學會跟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從而有效地進行心理引導和教育。
初中階段的學生有厭學心理是很正常的,產生厭學的原因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及師生之間的關系有較大的關系。如果教師和學生的關系疏遠,在溝通時則會產生隔閡,教師無法做到真正關心學生,進而會讓學生更加厭學。所以,教師在進行心理健康教學時,首先要與學生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并多鼓勵和幫助一些內向的、需要開導的學生,盡可能轉化學生的情緒[2]。例如,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開展“走進留守學生生活”的活動,在活動中與學生進行親密的游戲,拉近師生距離,消除學生心理上的障礙,讓農村留守學生有依靠感。只有在師生關系和諧基礎上開展心理健康教學,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
在初中教學中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講述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能有效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并讓學生掌握調節情緒的技能,這也是新時代背景下全能型人才所必備的技能之一。在初中農村課堂中開設相關課程,不僅可以對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開導,還能讓其他學生防患于未然。教師在心理健康課程中,可以通過一些趣味性的教學,讓學生對心理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3]。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我是心理師”的趣味游戲,將學生按照不同的性格兩兩分組,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訴苦、安慰和交流,有效對學生的心理進行疏導,教師在心理健康課程中起輔導作用,對于一些極其內向的學生,可以由教師充當心理師這一角色,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有一個穩定健康的情緒。
教育學生不只是學校的事情,作為學生初中階段最重要的引路人,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長和教師經常進行有效的溝通,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苗頭,及時制止和教育,可以避免學生走歪路。為此,老師和家長一定要用細心、耐心、愛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變化。
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它需要教師在教學當中長期堅持并用心開展。初中教師需要結合新時代的教學背景,對教學模式進行創新,將心理健康教育穿插到日常教學中,以此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初中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