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永青
(卓尼縣柳林中學 甘肅甘南 747600)
目前,筆者已經帶了三屆高三生物。由于經驗所限,前兩次在復習過程中均采用教輔資料為主,教材為輔的復習方法。這個復習方法會導致許多問題,如不能按時完成復習任務、增加學生的負擔、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復習效率低下、師生互動缺乏等。鑒于以上出現的問題,筆者在第三次高三生物學一輪復習過程中采用了“教材為主,教輔資料材為輔”的復習方法,在復習過程中嚴格按照《普通高中生物新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中的相關要求為依據進行復習。
以高中生物必修1目錄中的第六章——“細胞的生命歷程”為線索,可以復習以下內容:與細胞增殖有關的知識點,如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等內容;與細胞分化有關的知識點,如細胞分化的概念、特點,植物的組織培養、細胞的全能性等內容;與細胞癌變有關的知識點,如癌變的機理、致癌因子、癌細胞的特點、致癌因子等內容;與細胞衰老有關的知識點,如細胞衰老的原因、衰老細胞的特征等內容。
人教版高中生學必修1第一章——“走進細胞”開篇語寫道“植物細胞在培養瓶中悄然長成幼苗;動物體細胞核移植誕生了克隆動物;不同生物細胞間DNA的轉移創造出新的生物類型及其產品;病危的生命期盼著干細胞移植的救助……[1]”這段文字中主要涉及的知識點有植物組織培養、動植物細胞工程、基因工程、干細胞等知識點,在授課過程中可以設計一系列問題串、構建思維導圖復習這些知識。
教材中各章節的標題,一般是對該部分知識內容的概括及總結,它的命名涉及一個課程若干核心概念和關鍵詞的厘定。利用好教材章節標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復習人教版必修1“蛋白質”時,可以利用第二章第三節的標題“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蛋白質”。在復習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將不同模塊中蛋白質的內容整合到一起,涉及的知識點主要有蛋白質的元素組成、基本單位、化學性質、合成場所、合成過程、鑒定方法、功能、主要蛋白質種類(抗體、胰島素、胰高血糖素、促甲狀腺激素)、血紅蛋白的提取與鑒定、蛋白質工程等,通過整合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蛋白質。
研究歷年高考試題發現,許多題目都是考查教材中的重要語句。例如,2015年廣東理綜第16題第1小題主要考查的是果蠅作為遺傳材料的特點,摩爾根的研究方法。2012年新課標全國理綜第15題第1小題考查了限制性核酸內切酶的作用結果。第5小題主要考查了運載體的種類。所以,在復習時要特別注意教材中的關鍵詞語或語句。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四節中有這樣的一句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淀粉,作為植物體內的儲能物質存在于植物細胞中……人們食用的淀粉,必修經過消化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細胞吸收利用[1]。”閱讀這句話可以復習以下知識點:與光合作用有關的知識點,如光合作用的概念、光合作用的發現歷程、光合作用的過程、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影響光合作用的因素等內容;與能量有關的知識點,如生物體內的主要能源物質、生物體內的儲能物質、生物體內的能源物質、動物細胞內儲能物質、植物細胞內儲能物質、生物進行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物質、最終能量來源等知識點;與呼吸作用有關的知識點,如有氧呼吸的過程、場所。無氧呼吸的過程與場所,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相互關系等內容。
歷年生物考試說明都要求學生能用文字、圖表及數學方式等多種表達形式準確地描述生物學方面的內容。教材插圖是生物課本的第二語言,它是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生物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遞著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信息,能很好地揭示生命現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生命現象之間的聯系性、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統一性等問題,有著語言文字無法比擬的直觀、簡潔等特點。近幾年,高考試題以教材插圖為載體,加以拓展深化,已是熱點。復習過程中,教師對每一幅插圖都必修重視。例如,利用必修1第46頁“動物細胞(左)和植物細胞(右)亞顯微結構模式圖”可以整合以下知識點。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線粒體葉綠體的主要功能、主要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轉錄與翻譯的場所與過程、脫水縮合的過程、有絲分裂過程中涉及的細胞器、分泌蛋白質的合成與運輸、動植物細胞工程、葉綠體和線粒體的觀察、質壁分離與復原等。又如,利用必修1第3頁中的實例2可以整合以下內容: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體外受精、體內受精等內容。
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既體現了課程的教學要求,也是復習鞏固所學知識,明確解題規范,理順解題思路,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工具,更是教師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主要途徑。例如,利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1章的自我檢測中的習題(根據2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分析,討論分析3~n對相對形狀的遺傳結果,用數學表達式表示出來),可以總結形成如下規律:
若n對等位基因(完全顯性)獨立遺傳,則:
產生的配子種類數=2n
產生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的比例=(1∶1)n
子代基因型種類數=3n
子代不同基因型個體的比例=(1∶2∶1)n
子代表現型種類數=2n
子代不同表現型個體的比例=(3∶1)n
生物科學史是一部科學探究的歷史,生物科學史中不僅記載著生命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還蘊含著科學家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體現著科學家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高中生物學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生物科學史的內容,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發展的過程,感悟和掌握生命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方法,提高生物學科學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歷年生物考試說明中明確提出:“關注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有重大影響的、與生命科學相關的突出成就及熱點問題。”因而,在高三復習時可以用生物科學家的主要貢獻,將教材知識點有機整合起來。將孤立的“點”串成一條脈絡清晰的“線”。高中生物涉及的主要生物學史有細胞學說的建立、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通道蛋白的研究、細胞核的探索歷程、酶的探索歷程、光合作用的探索歷程、孟德爾雜交試驗、薩頓假說、摩爾根的果蠅雜交實驗、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轉化試驗、艾弗里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試驗、赫爾希和蔡斯的T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試驗、促胰液素的發現、達爾文向光性實驗、溫特用胚芽鞘和瓊脂塊做實驗、拜爾的實驗。
欄目是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利于教學,又是人們認識教科書的重要媒介,也是課程觀的載體,其形式和內容等都體現了深層次的教育理念。現行人教版高中生物學教材中每一節都設置了“問題探討”“本節聚焦”“思考與討論”“資料分析”“相關信息”“科學前沿”“與生活的聯系”“科學史話”“知識鏈接”等欄目。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學必修1第一章第1節——“從生物圈到細胞”一節中以SARS病毒為背景,引出本節知識。在高三一輪復習時結合此材料可以綜合復習病毒的結構、分類、繁殖、噬箘體的應用、免疫反應、遺傳物質等知識點。
教材是靜態的,普適的文本,教學是生長的、鮮活的,充滿個性的對話。因此,從教材到教學需要深挖教材。深挖教材,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許多較為抽象的生物學知識,提高生物學知識記憶的準確性和持久性;還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最終實現提高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