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曉群
(浙江省衢州中等專業學校 浙江衢州 324000)
我國的教育目的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依據,旨在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教育部提出的“中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從個人終身發展角度對全面發展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6大素養。其中,健康生活的能力直接關系個人的生活質量,應該將其作為基本素養加以重視。現實是多數學生不具備健康生活的能力,學校也未將健康教育視為己任。
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很多,筆者認為,具有普遍性且容易被忽視的重要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二是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問題。目前的課程設置恰恰忽略了這兩點。筆者呼吁:學校教育應開拓“食育”領域,探索飲食健康教育;正視性教育,對青少年人群開展科學、系統的性教育。
在青少年人群中,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已然顯現,最普遍的是肥胖,還有長遠的潛在威脅難以估量。當前,青少年人群的飲食習慣令人擔憂:挑食、偏食、喜好垃圾食品、飲料代替水、冬天吃冰激凌等。飲食健康和營養衛生問題雖已經引起社會的關注,國家出臺了《居民膳食指南》,健康養生類電視節目熱播,但在學校教育中,飲食教育卻是空白,而社會教育難以普及青少年兒童[1]。
促進青少年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措施:
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三餐膳食計劃,注重各種營養成分之間的搭配,降低不良飲食行為對青少年健康成長造成的影響。學校需要對家長進行宣講和督促。可以通過自媒體宣傳、給家長的一封信、知識競賽等方式開展對家長的健康飲食教育。從班級管理層面,班主任要加強與家長的聯系,給家長布置作業,督促家庭教育。
青少年由于自身認知水平有限,意識不到不良飲食對健康造成的危害,因此,學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加強對青少年健康飲食的教育,積極引導青少年樹立起正確的飲食觀念,使其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學校可通過一些健康教育課程、主題講座、黑板報、主題班會課、知識競賽等途徑宣傳不良飲食行為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還需要面向一線教師開設飲食健康培訓,通過一線教師實現課堂滲透,讓青少年獲取科學的營養知識,進而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學校餐廳要注重三餐的合理搭配,尤其是改善早餐質量。
青少年時期是養成的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家庭及學校要充分認識到健康飲食習慣對青少年成長發育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其健康飲食的宣傳教育,并進行積極的干預,幫助青少年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進而促進其身體健康成長。
性教育這個名詞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傳入我國,但由于傳統觀念的束縛,我國大多數人對性的問題尚處在無知狀態,甚至把性視為禁區,把性與“丑惡”“下流”相聯系。事實上,每個青少年到了青春期都要遇到性的問題,這是不能回避的。一方面,性器官逐漸發育成熟,女性出現月經,男性出現遺精,性興奮隨之出現,從而萌發對異性的興趣,性沖動、手淫是青春期易發生的現象;另一方面,當青春期發生種種生理變化時,由于青少年缺乏對自身身體發育的認識,加之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往往會產生迷惑、焦慮、恐懼等心理上的不適應反應。因此,對青少年開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有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促進其健康人格的形成;第二有利于消除性愚昧,促進正常的性生理及性心理的發展;第三,有利于今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可為其戀愛、擇偶、建立幸福的家庭做好準備[2][3]。
遺憾的是,青春期性教育并沒有引起學校和家庭的普遍重視,或者說不敢重視。據學者調查,中學生的性知識源于學校和父母的占極少比率,而源于朋友或網絡、影視錄像、報刊雜志的比率相當高。通過后者獲得的性知識又不是完全健康正確的,有的甚至完全錯誤,對人的身心健康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和意義毋庸置疑,其實,系統、科學地開展青春期性教育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難,前提是我們施教者要改變觀念,正視它、坦然面對。方法途徑多種多樣:知識講座、主題班會、同伴教育、心理咨詢、家長培訓班、社會醫療機構宣講等多種方式有機結合,構建家庭—學校—社區一體化青少年性教育模式,營造性教育的社會氛圍。
學校、家庭、社區是對青少年進行性教育的三條路徑,要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性心理認知,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指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性衛生習慣,而社區教育則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延伸。應依托于家庭、學校、社區這三個有效的生活場所,充分發揮學校、社區、家庭各自不同的作用,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相信,只要相關部門和廣大教育者認識到青少年食育和性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學校教育中積極探索、開發食育和青春期性教育的渠道和課程資源,在不久的將來,我國國民素質將獲得大幅度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