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倫 羅登文 付華梅 甘玉平 佘宗艷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桑柘中學校 重慶 409600)
《全日制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盡可能運用自然環境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園和社會生活中的資源(如文體活動、節慶、紀念日、建設成就、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城市、社區村莊環境等)進行美術教學。”因此,鄉土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在農村中學美育教育中愈發重要。弘揚民間藝術、挖掘鄉土資源、拓寬藝教領域、提高審美素養和開創辦學特色是美術教育便捷實效的途徑。我校申請的《以藤草編織促進農村中學校園特色建設的實踐研究》是一項不錯的選擇,由此,關于手工制作的藤草編織進入了我校[1][2]。
不同的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歷史環境和人文環境各不相同。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位于重慶市東南部,與鄂、黔相鄰,地處武陵山區,屬國家級貧困縣,是典型的山區地帶。同時,該地又是苗族、土家族與漢族混居地,有著古老的“黔中文化”、悠久的民族傳統文化,蘊藏著豐富的民族藝術文化,孕育著優美的鄉土文化。近年來,新興的幾所特色學校,如三義中心校(根雕),龍射中心校(粘貼畫),無不證明鄉土美術教育是學校美術教育的一項優秀資源[3]。
桑柘中學開展《以藤草編織促進農村中學校園特色建設的實踐研究》,旨在以地方民間藝術為指導,立足地方學校,從而面向全校學生進行以“編織人生”為主題的藤草編織研究項目,并作為對國家課程的補充。通過藤草編織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感受美、表達美和創造美,有效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展示個性,開發潛能,凈化心靈,塑造完美人格,最后促進學生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同時,形成學校的辦學亮點和特色[4]。
編織既是簡單常用的勞動技能,又是美化生活的工藝手段。那些精美的小筐、小簍能用來盛放東西,擺在家里就成了小擺件,點綴著生活空間,增加情趣。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指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也。”編織教學中的美育是將美學理論運用于手的實踐操作過程,當學生通過獨立或合作完成一件件作品時,他們會懂得自我欣賞;呈現集體作品時他們會慢慢發現別人的美[5]。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環保教育成了各學科的必修科目。在編織教學中,環保教育可以從取材入手:在制作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利用生活和學習中的廢舊紙張制作各類紙藝作品,變廢為寶,節省資源,既經濟又環保[6]。
我們用學生編織的作品來美化校園、作為家庭的裝飾物,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用廢舊報紙和生活中的各類藤草編織成筆筒、花籃、提包等,學生的積極性和成就感一下就被激發出來了。在學校每次的大型活動中,都把他們的作品展示在校園中,既增強了學習氛圍,也裝點了校園。在家庭中作為一件裝飾物,更是為學生提供了向來訪的客人和親友展示自己手工編織水平的機會。
通過此課題的有效實施,藤草編織的實踐研究不斷走向完美,相信學生在自己的實踐研究中,審美和動手能力也一定會得到長足發展和提升。
開發農村地區豐富的藤草自然資源(如葛藤、竹條、狗尾巴草、玉米梗、稻谷草、棕樹葉等),利用藤草作為美術材料——畫筆、畫紙、顏料等,節約經濟、綠色環保、便捷適宜。引領學生通過藤草布經編緯,嘗試平編和絞編技法,嘗試用不同的藤草,根據其質地、自然色彩,組織編織圖案,整體造型,精心設計制作,做成藤草編織作品,將藝術性與實用性充分結合。
通過研究探索藤草編織手工課的特點與技法,開展教學實踐,研究教學規律,總結教學經驗,挖掘育人理念。同時,精美教學設計,完美教學實施,編輯課例資源,研討教學案例,撰寫教研論文,開展課題教研,充分展示具有共同價值觀的“編織人生”教學研究,提升師生研發能力。
師生通過藤草編織的開發和實踐,有了一定的獲得感和成就感,為了更好地開展活動,我們建成了融教學、制作、陳列和觀賞一體化的工作坊,以利于藤草編織的教學實施和實踐研究,讓藤草編織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開發具有本土特色的藤草編織校本課程,將藤草編織引入課堂教學,以“課堂普及,課外提高”的方式使藤草編織校本課程落到實處。同時,通過觀摩、競賽和展評等方式輻射擴展到其他學校,創建編織課程基地。
本課題經過幾年的潛心研究,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升學校內涵發展,構建學校編織特色,創建校園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以藤草編織為表現形式,建設立體、平面及立體平面相結合的以“編織人生”為主題的具有藤草編織韻味的校園文化,包括藤草編織工作坊、藤草編織展覽室,教師辦公室、教室、校園樓梯過道及校園適當的角落等,用藤草編織精心設計改造,制成藤草編織作品畫框、裝飾物及主題編織實品,美化校園,激勵學生,使我們的校園文化融入了藤草編織元素,打造具有藤草編織特色的校園文化物質環境,以培養學生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使其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養個性,開發潛能,凈化心靈,塑造人格,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總之,課題的開展讓學生感受到了編織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動手能力;讓他們也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培養了他們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學生們在一挑一壓的過程中,養成了細致、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設了美好的前景,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審美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