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利
(蘇州市吳江區英侖偉才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200)
閱讀是人們的一項基本能力,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是當下新課標背景下的重要目標。擁有閱讀能力的孩子,能在這千變萬化的時代中探索知識,還能在閱讀中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調查顯示,3-8歲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階段,孩子能較快地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但目前的大環境導致幼兒時期的孩子缺乏自己閱讀的習慣。因此,幼兒園和家長的指導至關重要。本文對幼兒園開展家園共讀的現狀進行分析,并針對如何有效開展家園共讀提供了一些策略,以期對幼兒教育者開展閱讀教育有所幫助。
隨著教育形式的全面提升,幼兒園對家園共讀閱讀觀念也進行了宣傳,家長的親子閱讀意識也已經有了明顯提升。雖然家長對孩子的成長比較重視,且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閱讀興趣和習慣進行培養,但很多家長在真正的家園共讀中,選擇的圖書過于片面,有的還停留在識字閱讀中。并且,很多家長并沒有深入與幼兒進行交流,使得家園共讀效果不佳[1]。加之有的幼兒園在開展家園共讀活動時,活動內容缺乏創新。這些問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園共讀的效果。
幼兒教師可以定期對幼兒的家庭閱讀現狀進行調查,并深入家庭內部了解家長的真實想法和建議,為家長介紹家園共讀的好處,定期組織家長開展家園共讀的講座,更新家長的幼兒教育理念,讓家長明白如何才能保證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在開展講座的過程中,幼兒教師還要與每一位家長進行深度溝通,為家長樹立適合幼兒成長的閱讀目標,并請求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工作[2]。例如,幼兒園可以每周舉辦一次“歡樂閱讀”的活動,邀請家長參與進來,和孩子一起進行相關的閱讀游戲。游戲能促進家長和幼兒的親密關系,還能讓家長感受到閱讀給幼兒帶來的變化,久而久之,幼兒與教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近,家長的家園共讀意識也會愈發強烈,可促進家長形成良好的閱讀教育觀念,進而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想讓家園共讀的閱讀模式深入人心,就需要幼兒教師對親子共讀的形式進行創新,進而激發家長和幼兒的興趣。筆者在平日的教學中,總結出以下三種親子共讀的形式:1.家長與幼兒共同晨讀。每天早晨家長都會送幼兒上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時機,為親子閱讀提供空間,在園區設定相應的親子共讀區域,在區域內進行精心布置,選擇適合幼兒晨讀的書籍,讓家長來送幼兒上學時與幼兒一起閱讀,經過每日的堅持,能讓晨讀成為一種習慣,還能營造出濃厚的閱讀氛圍。2.21天親子閱讀打卡。幼兒教師可以將一個月的某一天設定為親子閱讀日,在這一天,讓家長來幼兒園一起參加閱讀活動,并讓家長之間暢所欲言地溝通,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方法。3.建立閱讀檔案。很多家長在進行完某些閱讀活動后,會忘記活動內容及總結。對此,幼兒教師可以為每一位幼兒建立相應的閱讀檔案,對幼兒的閱讀書籍進行記錄,并設置記錄專區,對家園共讀活動中的互動過程進行記錄[3]。
開展家園共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家長協助教師共同完成教學任務,讓家長參與教學活動,親眼見證孩子的成長。因此,構建家園共讀的平臺,根據不同幼兒的特點制定相應的閱讀計劃,并在平臺上進行布置和記錄,能為幼兒閱讀提供良好的環境。例如,在閱讀日當天,教師開展一項“互訪小書柜”活動,讓家長在平臺上曬出自己家布置的小書柜,教師對每個家庭的小書柜進行指導和建議,確保幼兒能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培養閱讀能力。展示完畢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家長進行打分,評選出最有創意的小書柜,并給予獎勵。
開展家園共讀活動,能讓幼兒在閱讀中培養自己的語言溝通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并且,通過相應的活動還能促進家庭之間的情感交流。開展家園共讀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養成良好閱讀的習慣,因此,教師需要時刻向家長宣傳閱讀理念,時刻更新家長的閱讀教育理念,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