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萍
(開封市圖書館 河南開封 475000)
2003年,芬蘭學者艾拓拉首次提出“智慧圖書館”一詞,認為它是不受空間限制且可以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1]。標準體系的構建是為了使智慧圖書館在提供服務時更加有序、更加穩定、更加便捷,既為智慧圖書館奠基,也為圖書館的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建設智慧圖書館,需要區域協作、行業配合,與傳統圖書館建設方式差異很大。圖書館在智能化中,有很多存在或未知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對建設標準的需求就愈加迫切。
智慧圖書館基于物聯網的普及得以發展,而物聯網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在對多地區的系統整合中,圖書館的現行集成系統與RFID系統面臨著TCP/IP、數據等多方面不匹配的問題。[2]由于大量新技術的出現,行業內暫時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同時國家也沒有規劃有關的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項目,各單位多各自為戰。
圖書館在過往的發展中,各自根據不同地區的政策和資源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服務特色和館藏,但智慧圖書館不是把他們框在一起就可以的,要圖書館在統一標準下完成各自的改革,形成一體化網絡,實現線上資源一體化。
在統一的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下,圖書館可以高效快捷的對信息資源進行標準化加工,信息的有序化也方便各單位和個人使用,避免了各單位對同一資源的重復建設,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資金支出,將有限的資金最高效的使用。構建完整統一的體系也對我國圖書館產業的前行提供了保護,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和服務用戶。
從服務智能化、設施自動化、讀者舒適化出發,建設服務平臺,實現以人為本的智慧圖書館建設。
體感系統。館內有大量實時溫濕度傳感器系統,根據體感變化對室內溫度進行調節,營造相對舒適的閱讀空間;照明系統。在無需長時間光照的區域設置熱感傳感器,省電環保;公共衛生監測、智能消防系統。最大程度減小各類細菌對各類資源的侵害,將定期對圖書館進行滅菌,最大程度減小各類資源磨損,提高資源使用壽命,同時能夠對火災進行實時監控,迅速報警,疏散群眾;自動化功能。擁有自助借還圖書服務終端,實現讀者自助辦證、目錄查詢、復印等服務,省去了柜臺等候排隊所需要的時間,全自助的操作使整個流程簡單而且便捷;覆蓋全館的無線高速網絡。覆蓋全館的高速網絡是智慧圖書館館舍的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全館網絡全覆蓋,方便讀者隨時連入,獲取信息;多樣性數據處理能力。有邏輯、有辦法的處理非結構性數據;云數據中心和密集書庫。為了保證提供信息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在信息的有效性下,保證圖書館的物理存儲體積和云端數據量級要達到要求;保障數據安全。在完整的信息周期中,全程對數據的安全進行實時保護,維護圖書館和用戶安全。
對于進入館舍以及所藏的印刷型資源實現RFID電子標簽全覆蓋,電子標簽內存儲包括書刊題名與責任者項、版本項、出版發行項、載體形態項、叢書項和文獻特殊細節項等編目信息以及所處書架位置信息,且每冊圖書都嵌入一塊能夠自動接發信號的微型芯片。用戶在電腦終端檢索書目時, 圖書內嵌的芯片接收到查詢信號將自動打開書架,并將信息反饋給讀者,整個過程便捷高效。全館資源全面數字化,為讀者提供7×24小時全天候服務,圖書館的服務不再受困于圖書館的開館時間,隨時都能提供給讀者。讀者可以靈活支配時間,既提高了服務體驗,又滿足了讀者需求。
智慧圖書館的服務將不再局限于館內服務,也就是說讀者不需要親自到館才能獲得所需資料。[3]智慧圖書館從大量的讀者數據與信息中分析出讀者偏好,為每一位讀者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當讀者進入“我的圖書館”或者連入圖書館無線網絡時,圖書館主動將最新信息推送給讀者。智慧圖書館將一改過去圖書館被動、等讀者上門的服務理念,而將“主動、以人為本、個性化”作為服務宗旨。另外,在智慧圖書館階段,書也將具有“智慧”。智慧圖書館從海量借閱數據中挖掘和分析出有價值的信息,主動為讀者推薦新書、好書,讓書去“找”人,而不只是人來找書。除了傳統的圖書借還業務,還能進行圖書、文獻的自動整理、標簽定位、面向用戶的自動導航、推薦閱讀等智慧服務。[4]智慧圖書館擁有巨量各類數字資源,在為讀者提供應有的基本免費服務外,還能為有特殊需要的個人或組織提供增值服務,為圖書館創收、提高館員待遇,也為更好地建設圖書館。
單個圖書館是無法自稱智慧圖書館的,智慧圖書館是由圖書館行業進行聯合,通力合作,進行建設。標準體系的構建也是需要打破舊觀念,推倒舊體系,改被動封閉為主動開放,合力構建跨系統、跨行業、跨地區的智慧圖書館。
針對當前智慧圖書館認識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標準體系的研究上,智慧圖書館的技術依托,以及圖書館資金與成本。
首先,對標準的認識:(1)對標準的書面研究和實踐研究均缺乏重視。當前圖書館數字化,許多項目匆匆上馬,在建設智慧圖書館中往往只實現了一部分智能化,在建設中往往根據當前問題當前解決,忽視了系統性的規范建設;(2)缺乏對建設標準的公開描述。在建設中缺少對建設標準的解釋,其成果難以被有效的交互和利用。
其次,針對標準規范的研究:(1)對標準規范缺少整體性把握。一方面研究標準體系繁雜,研究成果相對獨立、分散,難以統籌規劃,另一方面,對數字資源建設沒有全面認識;(2)各系統之間標準規范缺乏交流。現在各圖書館在建設圖書館智慧化上均處于摸索階段,工作上往往自主進行,各個系統直接缺乏開放,由于智慧圖書館的標準體系構建涉及復雜系統、組織機制、技術變革快等問題,所以需要打破傳統,通過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方式,集中力量,盡快構建起智慧圖書館標準規范的雛形。
最后,關于標準完善的問題:(1)缺少體系的公開與實驗。由于客觀上相對封閉的環境,造成了各個單位自行研制標準;(2)缺乏標準完善機制。智慧圖書館的發展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對智慧圖書館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及科技的進步,智慧圖書館必將不斷完善,即智慧圖書館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實體,那么智慧圖書館的標準也不是一塵不變,也將隨著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而變化。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完善機制,指定某一部門負責日后智慧圖書館標準修訂與完善問題。
智慧圖書館以物聯網為依托而發展,只有物聯網得到普及智慧圖書館提供的智慧服務才能得以更好發展。[5]目前物聯網也處于一個不斷發展和上升的過程,尤其是物聯網使用傳感器和智能標簽技術,保存有大量的個人隱私、商業機密等數據,這對物聯網的安全技術有重大挑戰,需要加強物聯網技術標準和制度建設,其標準也沒有統一,并且正處于完善的過程中,智慧圖書館的標準構建需要參考物聯網標準。
圖書館的資金主要來自于國家財政撥款,由南向北、由東向西普遍出現資金短缺和圖書文獻資源不足的情況。智慧圖書館的構建,需要實現人人互聯、物物互聯、人物互聯,都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6]目前RFID電子標簽的均價為1.5元,并且在一段時間內價格不會有明顯降低,而一個擁有數以百萬計的文獻資源的圖書館要全面實現RFID標簽覆蓋,再加上各種硬件與軟件設備,資金成本十分可觀。因此,智慧圖書館標準將對圖書館的實力進行充分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