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洋
(廣西科技師范學院 廣西來賓 546199)
教學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戰場,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信息化改革是教學信息化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在眾多資源形式中,微課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良好習慣,發展興趣特長,提高學習質量;增強學生在網絡環境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迎合了時代的要求和大眾心理,并迅速成為國內外教育教學領域的新寵。同時,翻轉課堂教學方式的應用于推廣,也為靈活、便捷、高效的微課提供了深厚的應用土壤。
目前,國內外關于微課的研究仍然處于探索和嘗試階段。1960年,美國阿依華大學附屬學校首次提出微課程的概念,是指針對某一主題設計與實施的短期課程或課程單元。另外,單純使用短小的微課教學視頻無法支撐整個學習過程,必須要有作業和討論配合。這樣,授課視頻加作業或討論,便構成了一個教學包,即現在的微課。
在國內,微課主要包括有“微講座”“微課程”“微課教學”三種含義。通常,微課指的是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時間的要求,將短小精悍的教學視頻作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具體教學環節或者知識點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將相關教學資源進行有機組合。
翻轉課堂教學是指學習者在課前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形成初步的認知并可能產生疑問;課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對其提供幫助,學習成員之間通過討論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中,課前、課后的學習都可以由學習者自主控制,不受教師教學進度的控制。因此,作為一種完全顛倒傳統教學的全新的教學模式,翻轉課堂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激勵喜歡在線交互的學生參與其中,教師的教是引導性的,學生的學是主動的,學習過程變得愉快而有吸引力。
西方經濟學是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程,該課程對一國或社會經濟的運行、經濟問題的解決、不同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選擇都有較強的現實指導意義。通過該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用“經濟的眼光”看待微觀、宏觀經濟生活,具有經濟分析能力,并為其他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基礎。
按照西方經濟學的教學目標,該課程應該是應用型的,是學生經濟分析能力形成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也應該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作為高等院校經管類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其理論知識點相對繁雜,專業術語較多,應用實踐設計難度較大。因此,目前多數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都把西方經濟學定為純理論課程,所有課時均為理論課時。
自1989年起,西方經濟學就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基礎課程。目前經管類本科專業都開有該門課程,并且按照教育部門的要求,幾乎所有的學校都要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該教材每章都附有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學習當中充分考慮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情況,避免照抄照搬,食洋不化。但是本書內容幾乎面面俱到,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而言有難度。因此,很多教師會對教學內容做調整。問題就在于,如何調整,全憑教師個人的想法,沒有相對固定的參考標準。不可避免的、不同教師不同學校,教學內容都有差異。
目前,多數高校經管類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沿襲了基礎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以教師的教授為主,也方便師生交流。西方經濟學課程內容涵蓋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龐雜,基礎性知識及重、難點較多,并且多數是一些理論分析、公式推導和計算,初學者普遍感覺吃力,因此,課堂上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1]一旦學生跑神,就沒法跟上教師的節奏。按照學習規律,成年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最多20分鐘。這樣的話,注意力不集中,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對于教師而言,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便是有創新,也無非是引入習題和案例,采用多媒體的手段將教學內容呈現出來,教學質量無法取得突破性的提高。而有限的創新,又往往會局限于課時。為了趕進度,教師對案例的分析往往是粗淺的,缺乏深入討論,學生也很難形成經濟學思維,更別提運用所學去分析現實的經濟問題,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基于傳統教學模式,在西方經濟學課程結束時,往往按照以下公式計算成績:
期末考核的成績=平時成績×權重+期末閉卷考試成績×權重
通常,兩個權重分別是30%和70%,也有部分學校是40%和60%。這種考核制度操縱簡單,兼顧了平時和期末考試。但是兩者權重的差異明顯體現了閉卷考試的重要性,這就會使考核難以反映學生真實學習情況。一類學生平時認真學習,勤于思考,但期末閉卷考試成績不理想,導致期末考核成績差,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另一類學生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考前囫圇吞棗,甚至是背下重點習題,反倒是獲得較高的期末閉卷考試成績。這種功利性的學習,既難真正掌握知識,更別提享受獲取知識的快樂。
作為經管類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提高課程授課效率,提升學生經濟分析能力,已經成為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根據《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文件精神,結合西方經濟學課程特點和課程教改新要求,在教學模式上,課題組采用微課的模式進行的翻轉課堂教學。翻轉課堂的成功實施,需要合理的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模式設計由課前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活動和課后教學總結三部分組成。[2]
1.課前溝通
開展翻轉課堂前,授課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向學生介紹翻轉課堂的游戲規則。
2.劃分學習小組
根據學生人數建立學習小組,一般以4—6人為一組。推選認真負責的學生作為課程負責人,建立課程學習群。
3.發送微課視頻等課程資料
教師做課前籌劃,選定整個學期的教學內容,分階段布置學習任務,并將事先準備好的微課視頻、練習題目、案例分析和參考文獻資料發送給學生。
微課視頻是課程教學模式的核心。首先,視頻的內容應該有所取舍。西方經濟學教學內容較多,不可能也不需要將所有內容都制作成微課視頻。通常建議將重要或有難度的知識點從授課內容中剝離出來,制作成微視頻。其次,微課視頻可以是中國慕課等教學平臺上的名師授課的視頻,也可以是教師自己錄制的。[3]第三,視頻時間應不超過20分鐘。第四,微課視頻的表現形式可以多樣化。比較常見的形式有三種,包括FLASH 動畫、錄屏配音和拍攝講課全景。無論是哪種形式,對于學生而言,短小精悍的微課視頻,能夠讓他們隨時隨地學習,充分利用時間碎片。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可以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材料。
除了微課視頻,教師應當選擇難度適宜的習題發送給學生。這其中既包括客觀題目,用來夯實基礎知識;還包括一些開放性的主觀題目,要求學生通過深入查找資料,了解經濟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教師發送給學生的參考文獻資料,可以是備課中用到的,也可以是學術文章,還可以是經濟生活中熱點問題的評論文章,供學有余力的學生研究學習。
如果說課前教學活動中,學與不學、學多學少是學生主導的,那么課堂教學活動環節必然是由教師主導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實現理論知識的深化和拓展,同時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習慣,增強其實踐能力。
課堂教學活動通常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答疑解惑
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難題,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解析。
2.案例分析
純粹的理論的學習是枯燥乏味的。通過案例分析,可以增強課程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教會學生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因此,在課堂上應結合教學內容,引入案例分析。同時,要求學生講相關案例分析,形成詳細的書面報告,作為實踐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引入經濟學沙盤模擬教學,徹底改變經濟學是純理論教學的局面。
3.團隊合作
針對學生進行分組,形成學習團隊。團隊內部相互學習、相互配合,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團隊之間可以有競爭,有辯論,將成員表現計入平時成績,提高學習的效率。
4.隨堂測試
不定期的進行隨堂測試,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平時成績的評判依據,并據此調整教學的側重點。另外,通過測試,也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方便學生查漏補缺。
課堂教學工作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基本表現做評價,要求學生“兩個總結”:其一是總結學習內容,嘗試將教學內容繪制成思維導圖,形成知識框架,找出內在聯系,加深印象,方便后期復習;其二是總結學習方法和過程,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準備。
就我校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對西方經濟學開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考試成績都有明顯的提高。另外,在枯燥晦澀的學習中,能夠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觀看名校的教學視頻,共享教學資源,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滿意度。與此同時,將不定期的隨堂測試的成績進行加權計算,還會影響學生的期末測評成績,給學生帶來了較大的學習壓力和動力。但是就目前來講,對學習成績的管理和學習過程的監督,基本上依賴教師的手動記錄,沒有用到雨課堂等教學平臺,對教師而言,工作量依然較大,希望通過教師的學習,能夠有所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