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穎 林光科 許艷華 余 曦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北海 536000)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育人為主要導向,以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建設為主要內容的一種群體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組織由其價值觀、信念、處事方式等組成的特有文化。在教育方式和行為模式上,兩種文化有著本質與意義上的區別。但在職業教育的前提下,兩者又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首先,學校是專業技能培育的始發站,企業是專業技能發展的終點站,兩站連通才能使專業、學生、企業、行業平穩前行。其次,校企合作已經成為職業教育的一大特點,目的就是為了通過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出適合企業急需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再次,校園文化可以為企業文化的培養奠定素質基礎;企業文化納入校園文化中,可提前實現“入職培訓”,縮短學生入職的準備期。最后,企業文化向社會輻射的過程中往往會引領行業發展方向。行業的發展方向又將直接影響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因此,校企文化有效地進行雙向滲透,一是能夠融合文化精神,加強學生對文化常態的理解;二是對指導校企協同育人工作的開展、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工作崗位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我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在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方面,與本市知名設計企業“北海市喜洋洋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北海邦格建筑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海言木裝飾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深度空間裝飾”以及在全國擁有300多家分支設計公司(機構)的“華潯品味裝飾集團”“北海華潯品味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等有著長期、穩定的合作與交流。本土私企,企業文化充滿了地域特色,具有個性;全國連鎖集團,企業文化貫穿東西,具有普遍性。近年來,我院通過持續開展系列校企互動活動,有針對性地將企業文化的獨特性與廣泛性滲透到專業職業教育教學中。同時,我院還將校園文化、專業文化反滲入企業,相互融通,以校企文化雙向滲透為推手,在人才培養模式上探索出了一條新的模式,即“雙導分配模式”。[1]
“雙導分配”即學生在校期間按所讀年級高低以學院文化為主導和以企業文化為主導所實行的階段分配人才培養。
學院為主導,即學生在高職院校一年級的學習階段,在校企文化雙向滲透及協同育人中,是以學院(系部、專業、教師)為主導,主要集中從校內文化基礎教育、專業基礎課程、校內實踐、企業見習等途徑,由校內至校外進行文化滲透的方式。這樣可以對學生形成專業認知、職業認識、就業指導為一體的貫通培養。
國家盡管對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制定并頒布了相應的指導方針及文件綱要,但缺乏針對某一個專業或專業群的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規、實施辦法和監督體系。文件綱要對校企雙方在實施校企合作中的責任、權利、義務、效益分配也沒有明確的規定。[2]因此,企業在參與人才培養方面,特別是企業文化對校園文化的理解與融合方面缺乏主動性。學院(系部)可以自上而下地通過開展如“新生入學教育”“學院新生文化節”“系部師生文化節”“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渠道作統一要求,針對各專業(群)重點進行校園文化與輔助企業文化的宣傳、講解,可適當彌補客觀存在的制度問題。這樣,學院(系部)對低年級職業教育校企文化的傳播滲透就有絕對的主動權。
在一年級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校園文化的核心思想、系部文化的核心價值、專業文化的核心精神為育人導向,把企業先進的管理方式、經營理念、生產流程、技術革新、企業對工人的素質與技能的要求簡化成課程內容。比如,在綜合文化課程中,滲透《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知識;在專業基礎課程中,滲透《建筑制圖與識圖》《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知識;在專業核心課程中,滲透《裝飾工程制圖與CAD》《3Ds Max(室內建模)》知識;在專業實踐課程中,滲透《認識實習》《企業見習》知識等。這就是通過課程體系這種載體把企業文化拿進來、消化掉、放進課堂,內化為知識結構點;這就是以教學為媒介,對低年級職業教育中校企文化的滲透。
教師作為校企文化最直接的傳播者,兼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推廣與傳承的雙重使命,是校企文化進行融合的最直接載體。教師作為學院的“員工”,要對自身所在的單位文化認可。教師還要通過企業調訪、企業掛職、企業培訓、企業項目參與、接受企業文化學習與鍛煉,在課堂內將企業文化進行滲透。[3]
企業為主導,即學生在高職院校二年級的學習階段,教師在校企文化雙向滲透及協同育人中,是以企業(行業)為主導,從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職業操守、企業規章制度、職場認知、專業技能提升、項目實戰等方面進行由外向內,由企業到學校的文化滲透。這樣可以讓學生形成行業認知、職業認同;可以對學生實現畢業、就業上崗為一體的貫通培養。
由企業為主導并參與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能夠充分滿足企業(行業)對人才的特定需求,從而讓專業教學更加迎合市場產業的特征、業務范圍以及服務定位。教師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將職業操守列為培養目標中的素質培養范疇,可以提高學生對職業的認識以及對職業道德的重視。
以企業管理模式為主導的協同育人方式,可以通過專業核心課程、校內外實訓、實習、校內外專業技能比賽、校內文化活動等方面提前滲透企業文化,讓學生足不出校就有多次機會了解企業(行業)的運作模式、管理機制、文化倡導、業務要求。這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專業方向和就業前景,以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學生及時對個人職業生涯做出規劃和定位,從校內就開始培養學生良好的適應工作環境的能力,以縮短學生入職準備期,減少企業人員的流失。
企業工作人員(一線技師)為主導的課堂內外教學,能夠充分發揮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彌補課堂教學對設計技術、信息材料、施工工藝、項目管理、行業動態實時掌握的被動性。企業人員參與教學,可以針對區域的發展和行情結合學院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專門的授課計劃。這對專業教師的技術、技能提高有著最直接的輻射作用;也為教師脫離繁重的教學任務下企業一線鍛煉掛職節省了時間;更對師生的技能提高、培訓及考證具有攜領和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