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林
(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 510000)
根據教育部2018年公布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稅務專業教學標準,稅務類課程在全國各高職院校財會、稅務類專業中普遍都進行了稅務類的教學改革。課改后的課程名稱有所差異,而稅法、企業辦稅業務、稅務會計這三門課程名稱是比較常見的。為了便于對課程進行描述,這些課程以下統稱為稅法課程。
會計、稅務類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崗位為會計、辦稅員、審計。這些崗位的工作都需要學生具備稅法基礎、納稅申報及稅務處理的能力。從稅收關系到采購、銷售等主要市場交易環節,稅法專業知識對于學生創業及市場買賣交易等都有重要作用。此外,現行個人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也要求全社會大眾都需要把握稅法、并進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相關資料的填寫、免征額以及個人所得稅年度匯算清繳等這些重要問題。[1]
高職院校的稅法課程一般是安排在第三學期進行。稅法全年都有可能發生變化,特別是近幾年關于增值稅的變化集中于上半年。此時,學校已經正常開展了稅法課程的教學,而市場上也無法在短期內提供最新變化的教材。于是,有些院校選用自編教材,而自編教材又沒有及時更新。這就導致學生手上拿到的教材還是幾年前稅法的規定。
由于近年來“放管服”的要求,稅務部門大力減輕納稅人的負擔,稅務申報、辦稅流程等都有了極大精簡。辦稅相關表格及納稅申報表的格式和填寫方式、開具發票的方式、納稅申報的流程都發生了很多變化,而市場上很多的教材沒有涉及納稅申報的實操或者涉及很少。這就導致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
稅法課程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實踐教學。很多學校只是讓學生掌握各個稅種的計算及相關稅制要素,而沒有讓學生進行納稅申報表的填寫,以及讓學生了解在網上進行納稅申報、開具發票等具體工作流程。這樣,學生沒能真正進行實際操作,就無法體驗辦稅員崗位的工作。
稅務課程缺乏實踐教學,同時教學軟、硬件又不足。這就使教師無法運用智慧職教等先進平臺進行線上、線下的混合教學,無法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很多高職院校對于稅法課程的教學依然停留在傳統教學方式上,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職院校稅法教師有的來自與企業,有的來自與沒有實際稅務工作經驗的研究生。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他們都應當不斷提升稅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前者雖有工作經驗,但進入高校工作后未能及時掌握稅務工作的最新動態;后者則是無法進行稅務實踐教學。
我院對會計行業特點、會計新技術的出現、學生頂崗實習及就業崗位進行分析,通過對行業企業進行大量的調研,邀請企業及稅法課程的專家共同制定課程目標。稅法課程目標應當是通過工作任務引領的項目活動,培養學生熟練計算應納稅額、準確申報納稅的能力,能夠達到企業稅務專員上崗的要求。學生應該熟悉和掌握稅法基本原理和各種稅收法律法規,了解這些理論知識及政策法規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運用和實施情況;能夠正確核算各個稅種的應納稅額;學會運用企業納稅申報軟件向稅務機關報稅,同時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做出理性的分析。教師在訓練學生處理稅務業務能力的基礎上,還應當讓學生適度掌握有關稅務、會計等相關知識,培養學生在未來工作環境中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
優質的教材在內容上既能緊跟稅法最新變化,又具有適合高職學生基于工作過程的教材設計。優質教材應當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訓操作。在高職教學中,教師可以參考選用梁偉樣、楊則文、梁文濤等稅法專家編寫的最新教材。這些教材不管在內容上,還是在編排形式上都比較符合高職學生學習的特點。
實踐教學是稅法課程教學的難點。我們建議采用稅友集團或者廈門科云軟件有限公司的稅務實訓軟件平臺,進行發票處理(含領購發票、發票開具、驗舊購新)、納稅申報和稅務籌劃等實訓。這些實訓能夠讓學生真正掌握實際工作中辦稅員崗位的工作技能。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使得教學信息化成為現實。根據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要求,目前大部分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愛課程”平臺。教師使用該平臺的“智慧職教”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和運用“職教云”進行教師統一備課,運用手機APP進行課堂教學。這樣,學生可以在手機端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課中的互動及課后作業等,并能在手機端及時反饋完成情況。[2]這極大地滿足了現階段學生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稅收法律法規、會計準則、發票處理和納稅申報等變化得比較快。因此,稅法教師應當不斷加強學習:稅收理論可以通過學習稅務總局發布的各種稅收制度、注冊會計師或者稅務師考試等內容增加理論功底;實踐教學可以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定,每五年下企業鍛煉半年以上,不斷增強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