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運
(河池高級中學 廣西河池 547000)
本模塊是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選修模塊,以算法與程序設計、問題解決為主線,通過分析問題,發現問題的本質,選擇并設計相應的算法,使用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程序實現算法,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1]。通過本模塊的學習,能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設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從簡單問題出發,設計解決問題的算法,最后用一種程序設計語言編寫程序實現算法解決問題。本模塊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與計算思維、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形成學科核心素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該課程是選修課,安排在高一下學期,主要學習的內容是VB程序設計。通過和一些老師和同學的交流,發現存在以下問題[2]。
因在下學期還需要進行信息學科學業水平考試的復習,時間緊,而該部分課程的分值也只是占到25%,所以只能以學業水平考試的大綱來教學,要考的內容就學習,不考的內容就不學習,學生將之當作考試任務來學習,最后該課程的學習就變成了純粹記憶一些語法格式了,學生根本沒有學到什么內容,更談不上什么創新思維的培養。
學生一開始對本課程充滿期待,可是越學越沒興趣,感覺非常吃力,也越發覺得枯燥。學生也的確完成了課本上的編程例子,但只是照著課本上的方法操作,并不知道其中的算法,對代碼中的錯誤很難找出來,對課后安排的練習也很難完成。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學生的創新知識、創新意向、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創造能力。教學要以傳授學生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個性、創造性為出發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的發展情況,尤其是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作為衡量教學效果的主要標準[3]。教師要以教育思想觀念的創新,帶動教育和教學的改革與創新,要敢于對現有教育思想、教育觀念進行改革。教師要在教學改革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不斷提高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內容盡量講得生動有趣,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課堂內容上,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讓學生學到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
編程這門課對高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一開始就按照課本的章節內容學習語言的各種語法,如常量、變量和各種數據類型(這些內容都比較鼓噪、乏味且抽象),一些學生就會感到迷茫,很快就會失去學習興趣,隨著后面學習難度的加大,這些學生就會學得很吃力,最后可能什么也沒學到。對此,教師可以先通過幾個簡單的例子入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在對這些例子的學習過程中初步接觸一些變量及賦值語句的使用,這樣,后面在專門講解語法結構的時候效果就會好很多。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要盡量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詞匯進行講解,用他們熟悉的東西作類比。比如,學習變量時,可以把變量比作一個盒子,變量的聲明就相當是放置了一個可以用來存放某種數據的盒子,而賦值語句就是往盒子里面存數據。學習選擇結構時,可比作這樣的類比:學生放學后走出校門口可以選擇往左走還是往右走,那到底是往左還是往右,選擇的依據是學生家的方向。
啟發式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依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由易到難地逐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積極、自覺地掌握知識的教學方法。
1.注重對程序的分析
在程序例子的教學中,不要一上來就直接講解程序的編寫,需先從整體分析程序的編寫。如打字測試軟件,要是自己編寫這樣一個程序,界面該如何設計呢?先讓學生自己去想,這樣學生就會在頭腦中構思程序的樣子,需要有輸入文字的地方,顯示打字速度的地方,控制開始打字、結束打字的開關,自然就會想到程序需要兩個輸入框、兩個按鈕。當然,也有學生提出可不可以不需要開始、結束的按鈕,讓程序自動判斷打字開始結束的時間,這樣,學生的思維就調動起來了。經過這樣的思考,學生首先了解了該程序的界面設計,接下來該編寫哪些事件代碼就清楚多了。
2.改進講解練習模式
現在一般的上課模式都是教師先講解編程例子的編寫過程,全部講解結束后,學生再按剛才老師的講解編寫程序。由于在這種方法中教師講解的時間過長,學生容易產生厭煩情緒,且一個例子設計的步驟比較多,學生很難記住所有內容,往往是記住后面忘了前面,所以完成練習就很吃力,即使照著課本上的方法完成了練習,也是不真正理解了里面的內容[4]。對此,教師可以把一個例子分解成多個部分,每講完一個部分就先讓學生完成該部分的練習,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檢查學生的完成情況,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團結協作,讓學得好的學生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改進方式,教學效果會好很多。
3.注重引導、啟發學生思考
教師要把教的重點轉移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點撥上,通過設置問題情景,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質疑、研究和探索,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答案。問題教學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途徑,問題本身的質量如何,將影響啟發式的效果。比如,在編寫“桌面小時鐘”程序的過程中,通過執行time()函數讀取計算機時間并顯示在標簽上,但這個時間是靜止的,這時可以提出問題——如何能讓時間走動起來?學生可能會答不上來,這時教師就可以作適當的點撥,“這個靜止的時間是怎么顯示出來的”,學生會想到是time()函數的功能,只要不斷執行該函數就能得到變化的時間。教師可以接著提問,“如何讓該函數不斷執行”,這時可以采取分組的形式,讓學生合作完成。所以,教師講課時不能太匆忙,不能把所有內容直接講給學生,要想辦法喚醒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激發出他們的自主學習行為,這時,學生就是思考者、探索者,真正的學習也就發生了。
4.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一切有意義的學習必然包括遷移,遷移是以認知結構為中介進行的,先前學習所獲得的新經驗,通過影響原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特征影響新學習[5]。也就是說,新知識是建立在對舊知識的理解基礎上的。教師要為學生指出一個已經講過的內容和即將講授的內容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桌面小時鐘”程序中,學生探究出可以通過反復執行time()函數讓時間不斷變化,但程序最終不可能是這個樣子,教師可以提出新的問題,“程序能不能在1秒內自動執行time()語句,從而得到一個真正的小時鐘?”這時就會激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內容就自然過渡到了新知識的講解上——定時器的使用。
編程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有著獨特的優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不斷嘗試采取各種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思維,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