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晨涵 侯鳳芝
(寧波財經學院 浙江寧波 315175)
“農村文化禮堂”是浙江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創舉,是在政府主導下,集學教、禮儀、娛樂于一體的現代公共文化空間。政府財政投入和村集體經濟可以解決農村文化禮堂物理空間的建設問題,卻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禮堂建設主體單一、農村文化人才緊缺、禮堂功能發揮受限”等難題。[1]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建立公共服務型文化行政管理體制,形成政府與社會共同治理的結構,是保障公共文化服務得以完善的一般模式。因此,地方高校參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就有了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自2013年浙江省全面部署建設農村文化禮堂以來,省政府緊跟時代需求,不斷對文化禮堂提出了新的建設要求。文化禮堂隨著時代的發展也越來越顯示出自身的作用和文化優勢。時代的發展也要求文化禮堂建設要有進一步的創新。文化禮堂的建設與高校合作便能夠滿足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需求,為文化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
在文化禮堂的建設中,人才是關鍵的一步。高校助力鄉村文化建設的有利因素:一是高校人才的文化基礎知識儲備豐富,創意多樣,不僅可以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幫助,也能夠在設施的改建和擴建上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這使得文化禮堂的建設更加全面。二是文化禮堂管理人員和大學生一起凝心聚力,可以挖掘地方歷史和傳統文化,并以此打造優秀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村民們對農村傳統文化的認同,營造濃厚的鄉村文化氛圍,助力農村文化建設。[2]
文化禮堂的建設需要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完善建設推進機制,讓農村文化禮堂的文化和藝術探索更加深入,文化基礎更加扎實。這對大學生來說是一種考驗,不僅要求學生具備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實踐應用能力,還要求高校學生能夠在提高文化禮堂建設質量的基礎上有所創新。[3]因此,高校助力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也鍛煉了當代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大學生綜合實力的提高促進了文化禮堂建設的順利開展,從而進一步鞏固了高校與農村的良好合作關系。
首先,人力方面的不足。眾所周知,專門從事于農村文化禮堂的管理人員數量少之又少,村級文化干部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大學生雖然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但往往缺乏社會經驗,不能很難發揮出最大的功效。其次,高校參與文化禮堂建設的程度不足,既體現為多種參與模式的表面性,也體現為參與頻率不高。高校參與文化禮堂建設的范圍以文藝演出活動、科普宣傳、文明禮儀、家風家訓等活動型參與為主,能提供的往往是勞動力、表演人才,而在文化禮堂的特色品牌創建、文旅產品開發等創新性內容建設方面的合作不夠深入,在推動農村文旅融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方面的智力支持作用尚不明顯。
地方高校積極響應團中央等的號召,積極鼓勵大學生參與鄉村文化建設,卻并未對大學生的實踐活動進行專業化指導和培訓。學生對活動的具體任務、目的、意義、要求等內容不甚了解,導致類似活動的數量多而不精,成果優劣參差不齊。
受到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學校、社會、家庭和學生個人之間在建設鄉村文化方面沒有充分理解和統一認可,從而導致大學生主動參與其中的積極性不高。此外,大學生正處于精力充沛、眼界偏高的年紀,似乎更愿意留在城市追求個人的“升華”,而不愿去農村施展才能。因此,部分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存在只是為了完成學校任務而敷衍了事的情況。他們看不到鄉村文化建設的價值,更談不上為鄉村文化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首先,尚未形成高校參與文化禮堂建設的有效支撐體系。地方高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之間缺乏相互了解和溝通;文化禮堂主動尋求地方高校參與的意識不強,合作意識淡薄,致使雙方的合作很難達到理想效果。其次,高校參與文化禮堂的相關實踐活動法制化進程緩慢。由于保障制度不健全,其權利與義務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這在無形之中又為兩者的合作設置了一道屏障。因此,要實現高校深度參與文化禮堂建設,地方政府就要在健全合作機制、培育特色品牌、擴大參與范疇、創新參與方式和途徑等方面下足功夫。
政府要在繼續落實農村文化禮堂相關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制定有效的制度,引導地方高校主動參與到農村文化禮堂建設中來。具體包括:建立健全地方財政保障機制,制定科學、規范、適用、易行的高校參與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的管理辦法和實施方案;建立以提高高校師生參與成效為核心、各部門統籌協調的管理機制;探索高校參與農村文化禮堂的市場運作機制,完善績效評價機制等。[4]
首先,高校應當支持、鼓勵、引導學生參與農村文化禮堂的實踐活動。高校要主動與文化禮堂建設部門對接與溝通,避免在合作過程中可能出現人力資源浪費的情況,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其次,高校應當安排教師不定期隨隊指導,保證學生的安全,并幫助文化禮堂形成穩定的農村社區教育。最后,高校除了提供勞動力資源以外,應當更加重視開發禮堂的精神文化資源,根據農村人員的實際精神文化需求,與高校周邊農村文化禮堂形成良好的結對幫扶關系。
首先,在管理員隊伍方面,文化禮堂方要與高校進行有效對接與良好溝通,不斷優化環境,積極吸納優秀人才,形成一支人員穩定、素質較高、作風清正的禮堂管理員隊伍。其次,在制度建立方面,文化禮堂方要制定相對長期、穩定的管理制度,規范好雙方的責任和義務,保障合作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最后,在創新方面,文化禮堂方需要做出長遠、可行的發展規劃,突出本土特色,進一步提升文化禮堂在當地的知名度。
地方高校助力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較為積極的社會影響。然而,其幫扶模式和實踐路徑還沒有發育成熟。因此,地方政府、高校和農村文化禮堂方面應當深入思考、積極合作,發揮高校的人才、技術等優勢,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