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翠芬
(福建省泉州市臺商投資區第八實驗小學 福建泉州 362123)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錯誤資源主要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不同的原因產生了理解方面、計算方面的錯誤,而這些錯誤源于學習活動本身,是一種生成性的教學資源,能夠直接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所以,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不能回避,而是要正確面對,積極利用錯誤資源,引導學生糾正、改錯,同時要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利用錯誤資源,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認識到學生出現的錯誤不只是錯誤,而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不能對錯誤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所以,教師要以新的觀念和眼光,站在新的視角上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把握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1]。在傳統觀念下,教師主要是進行灌輸式講授,完成既定的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課堂知識,學生在沒有掌握,只是進行死記硬背的前提下進行數學練習,肯定會出現知識上的錯誤。因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因材施教,使每位學生都掌握知識,即便出現了錯誤,也要正確面對并加以改正。
例如,學習“混合運算”時,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出現了錯誤,我會思考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并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過程,思考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混合運算的計算原則,當題目中加減乘除同時存在時,應該讓學生掌握先計算乘除,再計算加減,如果有括號,要先算括號里面的。如果學生對這些知識點還沒有掌握,我會再次為學生講解,并加以強調,這樣就可以通過錯誤資源檢驗自己的教學效果,進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有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引導學生對錯誤資源進行反思,查找出現錯誤的原因。有的學生是因為對概念掌握不清,知識結構模糊,所以對數學題目中的隱含條件、限制條件、關鍵詞語等沒有真正明白,進而出現做題錯誤。而有的學生是審題錯誤,對題目的觀察不夠仔細,判斷不夠準確,進而出現錯誤[2];還有的學生是計算過程中出現了錯誤,這就使得學生的結果不正確。每位學生出現錯誤的原因各不相同,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反思,讓學生自己回憶解題過程,找出錯誤原因并加以改正。
例如,學習“除法”時,需要學生掌握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對除法進行準確計算。但學生在計算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的錯誤,這時我會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計算過程,是自己計算的錯誤,還是對除法法則的掌握不到位。最后讓學生反思問題、查找原因,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改正錯誤。
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效利用這些錯誤資源。對于知識點模糊的錯誤,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法,以微課的形式將重難點知識再次呈現出來,讓學生認真掌握,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3];對于審題出現的錯誤,教師可以運用合作學習教學法,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從不同的角度來審題,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思維;而對于計算出現的錯誤,教師可以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選擇一些典型例題,讓學生重復練習,或進行限時訓練,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例如,學習“小數乘法”時,需要學生掌握小數乘整數的一般計算方法,理解其中的算理,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我會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創設生活情境,如:一個筆記本1.5元,買三個本子需要多少錢?這樣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小數乘整數的計算,讓學生能夠實現學以致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需要教師完善教學評價,只有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做題效率等方面進行全面的評價,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利用錯誤資源。首先是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學生做題出現的錯誤需要教師從教學角度進行評價,也需要學生從自身角度進行反思;其次是評價內容的全面化,學生做題的目的不只是得到一個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做題的過程,對知識的運用等,所以要從多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提高學生的做題效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錯誤資源的利用需要教師認真分析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同時,學生也要正視自己的錯誤,而不是逃避,要找到原因,及時糾正,加強練習,這樣能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