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丹
(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貴陽 550008)
電子元器件是組成電子產品的基本單位。不同電子產品具有不同的功能屬性。因此,我們使用不同的電子產品,就要選擇不同功能、性能的電子元器件。比如,我們熟悉的人工智能、溫控、聲控等電子產品,都是由不同的電氣元器件組成的。筆者認為,高職電工電子專業教師要重視電氣元器件的教學。一是要讓學生熟悉各個元器件的性能;二是要設立學習小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是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推廣智慧教學,讓學生透過微視頻展示熟悉當下的熱門電子產品,并探究電氣元器件的運用;四是優化實踐訓練內容和方式,積極融合課外素材,讓學生及時學習和識別更多先進的電氣元器件;五是巧妙運用專業APP或者網站,優化電氣元器件識別教學。
任務教學法是目前很多大學都在采用的教學模式。它是由教師分配一定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利用互聯網、手機、小組合作等來開展學習的方式。這一教學模式在電工電子專業中有著很大的優勢,使學生可以深度參與到電氣元器件測試、組裝、調試工作中,其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任務教學法更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個性,有利于他們進行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選取幾個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子元器件,如二極管、電阻、電容、傳感器、保險元器件等,讓學生逐一地進行測試和識別。二極管是最為常用的電子元器件。它又細分為光感、溫感、聲控等,需要學生進行準確地識別。任務教學法可以規定學生在一定時間內完成幾大類型電氣元器件的測試。又如,讓學生利用萬用表進行性能測試,測試元器件是否可以正常使用;讓學生對各種元器件進行分類。學生如果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測試和分類,并且準確率較高,就可以獲得一定的獎勵。任務教學法是能夠讓學生了解和掌握電子元器件的基本分類、各類型的功能以及識別辦法,有利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電子元器件裝配訓練。[1]
微視頻是一種全新的教學工具。教師可以通過錄視頻、剪輯視頻的形式來開展教學。電工電子專業教師在開展電氣元器件識別教學時,可以提前錄制微視頻,對一些體積較微小的電子元器件進行放大,詳細講解各個元器件的技術參數和用途。教師要側重演示該電子元器件在具體電子產品中的運用,以及相關電路的運行原理。電子產品更新換代非常快。學校現有的電器元件很難跟上產業發展的步伐。因此,微視頻教學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教師可以在網上搜索最先進、最新的電子元器件,利用詳細的技術參數表格、生產工藝講解具體電子產品的運用。教師還可以播放學生利用萬用表測試電子元器件的視頻,組織全班學生一起觀看,對同學的操作進行評價。這些實際操作的案例能夠強化學生對電子元器件的識別。例如,一些開關中的二極管檢測,檢測運行情況,以及能承受的最高電壓,強化學生對這類二極管的識別能力。
俗話說得好“實踐出真知”。電子元器件的識別也需要實踐環節的支撐。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電工電子專業都建立了一體化實訓基地。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實訓基地的優勢,利用電工電子專業儀器來來進行教學,讓學生能夠直觀地識別電子元器件,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利用萬用表來開展電氣元器件識別訓練。首先,教師可以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教學,在每一個小組中配備一臺萬用表。其次,教師利用實訓室的多媒體先講解萬用表的使用,如正負極的區分、紅筆、黑筆的連接方式,如何調整萬用表歸零,記錄相關數據,以及檢測二極管時的具體運用。[2]最后,教師可以準備幾個模型,如遙控器、小玩具、音樂播放器等,先帶領學生進行拆裝,再利用萬用表檢測各個電子元件的性能,組織學生學習萬能線路板的使用,指導學生利用實訓室的電氣元器件,自主設計和組裝一個集成電路。這樣,學生就可以把電子元器件的識別和元器件的組裝結合起來進行學習。
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催生出了貼片電子元件。其電子元件憑借體積小、性能全的特點,獲得了很多電子產品企業的青睞。貼片元件成為了現在應用最為廣泛的電子元器件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教材和行業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利用互聯網開創在線開放課堂,讓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例如,教師可以深入到電子產品生產一線,邀請一線技術人員講解貼片元件的運用。對于具體電子產品的生產工藝,教師可以進駐車間實拍企業生產流水線,在征得企業同意后把貼片元件生產流水線的視頻制作為教學視頻。這樣,教師就可以結合視頻來開展教學,為學生進一步講解貼片元件在電子產品中的運用。教師還可以在線設置一些測驗題目,如鑒別貼片元件的方法,智能機器人使用了哪些貼片元件,繪制基本的貼片元件連接電路等。這樣趁熱打鐵,可以讓學生及時消化本節課程內容的知識點,提升學生對電子元器件的識別能力。
總之,電子元器件在電工電子產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各大電子技術研發、創新的重要領域。教師在專業課教學中,要重視學生電子元器件識別能力的培養,讓教學和微電子行業發展相協調,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