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燕
(重慶市巫山初級中學 重慶 404700)
在開展初中數學教學活動時,我們面對的是青少年,他們正處于發展的巔峰時期,他們接受信息的能力極強,如果我們能對他們進行全面的引領,他們必然可以成長為我們期待中的人才。在落實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作出全面的改變,用新的人才觀驅動學生完成自我發展,用新的學習觀優化教學環境,進而讓學校教育發揮出最大的教育價值,當然,我們還需要樹立新的活動觀,將學生變為教育活動的主體這一點落到實處。在我看來,在有了這一系列的改變之后,我們可以培養出更多的擁有核心素養的人才。對初中學生而言,認真學習數學知識,目標指向從來都不是“應試”,“能力”“素養”的生成才是他們認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目標。
在引領學生完成數學學習任務時,我們習慣的方式是讓學生先傾聽我們的案例講解,然后就是各種各樣的復制型練習活動。但事實上,正是這種最具規律性的活動讓學生失去了數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失去了思維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我們改變了教育理念之后,我們會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解讀數學知識的內涵,進而從“應變”中搜集專業信息,生成數學模型,形成數學思想。例如,教學“立體幾何圖形”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幾個小正方體疊起來,將側視圖、俯視圖及主視圖利用多媒體呈現在學生面前,組織學生討論,根據不同角度觀測的結果,找出一共有多少小正方體,幫助學生養成多角度思考問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我們不僅會讓學生直觀地發現知識,還會讓學生一次次地思辨,進而從被動型的學習者,轉變為可以獨立搜集數學知識信息,可以應用已有的資源架設自主化的學習平臺,進而生成個性化的作品。可見,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一個結果,他們親身經歷了學習活動的全過程。
在我們解讀現代教育治理理念時,我們對學校教育的價值有了新的評估,我們其實是在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一個參與言語交際、合作共享、自主探究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中,初學生會生成歸屬感,還會獲得豐富的體驗與認知。對于正處于自我生成期的初中學生而言,這種歸屬感會引領他們實現內在的質變。為了讓學生全身心地行動起來,我們需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契機,需要給學生小組合作的空間。例如,教學“平行四邊形性質”時,我提出“平行四邊形邊的大小和位置,角的大小和位置,對角線之間上有什么特點?你能說明為什么嗎?”我將這個問題交給學生去研究,然后在小組內交流,學生互相補充,最后總結概括出結論。初中學生正處于特殊的發展時期,他們需要進入群體,擁有歸屬感,才能生成健康的自我。這種借助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幫助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方法就有利于學生形成歸屬感。
對于數學教育者而言,我們需要幫助學生設計可以激活學生思維的學習活動。為什么學生厭學數學?其實是因為我們習慣中開展的教育教學活動失去了學科本色。學生不知道數學學習的價值,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實踐證明,把思考的權利還給學生,學生也可以成為最積極主動學習者。而“開放化”習題的設計在這一方面可以產生巨大的效能。所謂開放題是指解題思路不同、答案不唯一的題目類型,它的條件、解題方法及最終答案都有開放性的特征,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挑戰性。同時,數學開放題的內容也非常廣泛,多與初中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有關,其中蘊含經濟、社會、歷史、科學等多方面的知識,能夠綜合提升學生能力水平。這種習題不僅可以讓學生對接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還可以讓學生不斷地進行整合,進而構建出穩固的知識體系。期間,我們可以將數學學習轉變為課題探究,由學生憑借自己的生活體驗,解讀其中的數學信息,進而讓學生可以自己“多做”“多想”。
學校教育過程就是一個素養的養成過程。但是,教無定法,我們如何才能借助短短的四十幾分鐘的時間幫助學生形成數學素養、數學學習能力?我認為,除了讓學生擁有動手操作的體驗,小組合作的學習空間,應用思維的時間、空間,我們還需要應用問題教學法對學生進行引領,讓學生形成問題意識,進而生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數學素養。例如,“圓的周長”,在探究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的環節中,先引導學生提出猜想: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猜一猜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接著結合學生的回答,演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滾動一周。并讓學生指出哪個圓的直徑最長?哪個直徑最短?哪個圓的周長最長?哪個圓的周長最短?最后總結:圓的直徑的長短,決定了圓周長的長短。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會不斷地質疑、不斷地錘煉自己的語言、不斷地共享自己的見解,此時學生正在用自己的能力全面感知數學知識的價值、魅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的教育目標已經發生了改變,從傳統的為了“眼前”目標而學,轉變成為了“未來”目標而學。我們需要積極地做出改變,開展核心素養教育活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讓學生能夠質變成我們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