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慧
(安徽生物工程學校 安徽 230031)
在當今農業職業教育中,首先是部分專業設置不合理的問題。一是部分專業由于學生過少、對口企業不多、環境艱苦等原因,開設的課程沒有跟上農業科技發展的步伐。這就使得學生得不到企業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所學技能得不到企業認可,就業難度加大;二是農業中等職業學校為保證招生人數,利用“對口升學”吸引學生就讀。其專業課程設置更趨向于文化課和專業課,忽視其他必修課的學習,忽略對學生進行農業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這種狀況的出現,導致學校消耗了農業職教資源卻沒有為農業生產服務,不少涉農學生畢業后不能從事農業相關職業。同時,農業專業設置的配套教育資源十分匱乏,大部分教育資源只是教材中配套的PPT;三是在師資力量方面也存在專業教師資源匱乏、專業教師擔任行政職務或其他兼職過多等現象。這使得教師數量不足,教學精力不夠,不能很好地為學生解決實踐課程中遇到的問題。因此,不少農業職教專業堪稱有其名而無其內涵。
農業類中等學校的生源質量較差。農業院校的招生壓力非常大。因此,學校對入學學生基本無分數要求、無德育要求、無體育要求、無技能要求。學生只要提供初中畢業證甚至戶口本就能夠被無條件錄取。少數生源甚至連初中都沒畢業。這就更無從保證生源的質量。在這些學生當中,有不少學生或情緒消極悲觀,或精力充沛但學習積極性不高,每天將大量時間沉溺于網絡世界等等。據媒體數據反映,中等職業教育的在校學生人數占高中在校學生總數的比例逐年遞減,每年都在刷新新低。這個數據反映出了整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不認同。中央“一號文件”等國家政策對“三農”的扶持,使農業中等職業教育增加了一些生源。但是,它還是遠遠不能滿足我國新農村建設對人才的需求。[1]
目前,農業類中等職業院校在專業知識教學和專業技能培養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學校在追求卓越、強化服務意識等方面還很不到位,致使學生不能靈活地“學以致用”。第一,從課程內容來看,教師參加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踐的課時不多、校企合作質量不高。農業類中職沒有足夠的項目課題與經費是造成課程內容與生產脫節的主要原因。第二,從中等職業教育技能評價角度來看,學校多以勞動部門職業資格準入證書相關課程為主,以教育部門的專業認證專業證書為輔。第三,從教學方法的層面來看,目前理論課程的比重依然過高,教師對相關學科的知識整合、精簡成適合學生就業發展趨勢的理論教學內容不夠深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則更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致使教學效果不佳。[2]
市場決定供需關系。國務院新“職教二十條”指出,市場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學校就要開設什么專業課程,要力求所構建的專業能夠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人才結構要與地方經濟產業結構相匹配。因此,在實踐中,農業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緊隨地方經濟的發展和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以合肥地區為例,農業職教要結合“三瓜公社”、朗坤農業物聯網、合肥溫氏畜牧集團等企業資源優勢,緊跟現代農業科技,及時進行合理的專業課程設置。
招生工作是中等職業學校工作的重點。安徽省早已實行“生均撥款”政策,學生數量決定了學校辦學資金的多少。因此,學校應當優化招生專業設置,突出專業特色。同時,在招生過程中,學校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嚴格把關:一是通過測驗檢查學生的文化素質;二是通過心理篩查將學生分類歸檔;三是通過面試了解學生的學習目的;四是通過簡單實驗檢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學校通過這些測試綜合考評,最后擇優錄取,寧缺毋濫。
農業中職教材對教學內容的要求非常嚴格,新教改更要求學校增加實踐課與實訓課的比重,爭取做到一學一練。這直接決定了學生是否能將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進行融會貫通。目前,農業類院校主要使用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的教材,其內容新穎、全面,但難度較大。學生難以吃透全部內容。因此,農業職業學校要以專業教研室為單位,深入農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調研,到農業產業化企業中去學習,結合農業生產一線編寫適合本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教材在編寫中要注意少一些理論框架,多一些實踐操作項目的指導內容。這樣更能夠突出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實用性。
學校應當明確2~3個特色專業作為核心競爭力,通過合理的專業規劃,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專業體系。學校要積極打造品牌專業,帶動普通專業發展。在專業設置中,學校要注重適應性與前瞻性相統一、以學生為中心與能力本位相統一、穩定性與靈活性相統一,確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針。同時,學校要與時俱進,加大實驗室建設、師資培訓和校企合作力度,以增強本學科領域的競爭優勢。
農業院校學生既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體,也是被改革的關鍵對象。對于農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農業職業教育是主要的承擔者。因此,農業職業院校既要將一號文件、職教二十條學深悟透,內化于心,指導學校未來的工作,更需要深入農業一線調查研究,外化于行,優化課程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