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強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浙江紹興 312300)
建筑材料是中職建筑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之一,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也影響著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按照建筑材料的教學要求,學生要掌握建筑中常見的材料類型、特點、生產工藝等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要有正確識別、合理利用建筑材料的能力。本門課程所涉及的概念內容較多,具有實踐性強的特點。因此,無論是學生的學習還是教師的教學都具有很大的難度。[1]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中職建筑材料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改革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和研究。
與其它建筑類專業的課程相比,建筑材料的教學內容具有明顯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需要接觸包括砂漿、水泥、混凝土等十余個不同門類的上百種建筑材料,且各章節之間的內容自成體系。這一特點讓建筑材料教學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專業性,讓學生在學習時需要掌握的內容過多,又不易將其聯系在一起。
受此特點影響,建筑材料的教學內容就顯得平淡無趣。此時,教師如果仍然使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就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在面對大量需要記憶的概念和知識時,學生很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因此,課堂中就會經常出現教師口若懸河,學生卻聽得索然無味的情況。
實踐教學是建筑材料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理論教學的補充。但是,從目前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只是按照教師的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一步一步地進行操作,缺少主觀能動性。這種情況很容易讓實踐教學流于形式。不管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操作情況如何,學生只要能夠將已知的正確結果填寫到實驗報告中就能夠通過考核。這實際上是教學與實踐的一種脫節形式。
建筑材料通??梢苑譃閮深悾阂活愂侨玟摻睢⒒炷恋仍S多年仍然在使用的材料;另一類則是像保溫材料等更新速度很快的材料。在目前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教材中,其內容基本上是依照“夠用”的原則進行編寫的,很多當前行業發展中出現的新材料并沒有被納入到教學內容中去。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才會發現自己所學習的內容已經遠遠滯后于行業的發展。
建筑材料課程之所以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人文內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結合在一起。因此,教師在建筑材料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將是創設良好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2]
建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產物。它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從遠古時期的石頭,到后來的磚瓦,再到現代的各類新型建筑材料,都體現著人類的發展歷程。因此,教師在進行材料講述時,可以從材料的背景入手,如材料的來源、人類在材料開發中的有趣故事等,以此將人文與建材知識結合在一起,幫助學生形成關聯,找到記憶建筑材料的方法。
為了教學擁有更多的人文環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讓他們參觀古建筑、觀察古建筑中所用的材料,加深建筑材料的印象。
培養實踐型人才是中職教育的最終目標。因此,相對于其他階段的教學來說,中職教育更應該重視實踐教學。針對不少學生認為建筑材料教學十分抽象、理解難度較大的狀況,教師可以通過實踐讓學生親身感受,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例如,在“混凝土”這部分知識的學習中,許多學生不理解課本中所描述的混凝土特點。而在當前,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十分廣泛,讓學生去真實觸摸和感受并不是一件難事。教師可以通過實踐教學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到建筑工地去接觸材料,了解材料的特點。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加深對建筑知識點的記憶,更有利于培養他們對建筑行業的熱愛,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建筑材料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的。但是,這些材料的改進都是建立在傳統材料的基礎上的。教師在教學中如果完全拋棄舊知識體系將會引起知識結構的斷層。因此,教師要與時俱進,通過對新、舊材料的對比來進行教學,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建材知識。[3]互聯網是有效解決教材內容滯后問題的工具之一。借助網絡,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了解最新的建筑材料信息,然后分享到學校的共享空間中,加強學生和教師的交流。網絡交流融合了現代的信息技術,滿足了開拓學生視野的要求,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總之,在現代中職建筑材料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突出建筑行業的特點,融合中職教育的教學理念,合理利用互聯網優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只有如此,教師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建筑材料知識,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然而,教學改革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完成的。這就需要中職教師長期堅持不懈地作出努力,提高建筑教材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