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挺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第二中學 廣東湛江 524094)
眾所周知,傳統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教育教學的需求,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能力,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激發學生的潛能。因此,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我國對教育進行了改革,尤其在基礎教育中改革的力度更大。因此,教師要結合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方法,以此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就信息技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策略展開探討。
對初中生而言,初中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利于提高中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綜合素質。現代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是輔助中學生了解、學習和探討《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一種很好的現代化工具。教師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很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這樣不僅節省了教師板書的時間,還可以留出時間對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多媒體技術在《道德與法治》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可以為相對枯燥的課堂營造活躍、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中學生對道德與法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中學生主動學習的潛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與時俱進,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從而吸引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
例如,在學習《法律在我們身邊》時,教師在備課時可先做一個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PPT。首頁是本節課的題目,第二頁寫上本節課所學內容的大綱,旁邊做一些修飾。這樣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下一頁主要是學習計劃和學習的目標,同時也要有一些裝飾。接下來就是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插入3~4分鐘的小視頻,主要展示一些涉及到我們生活中的法律問題,讓學生感受到其實法律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的目的是想通過多媒體技術使學生更好地融入到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中,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重要的學科之一。它主要是培養中學生的道德素養,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利用信息技術設置懸念,引導中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把心思都集中到學習上來。教師通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當中的應用,改變傳統板書課堂的教學模式,豐富了《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同時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除此之外,教師在課堂中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更有助于中學生理解和接受相關的知識內容,大大提高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這一課時,教師利用PPT,在課堂開始可以舉一件事情,設置一些懸念疑問,讓中學生思考和討論。比如,開學了,班上要進行班委改選。首先,教師提倡大家自愿參加競選,在課堂開始之前用PPT顯示這個問題,并說:“擔任班委,你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班級管理,使你的能力得到鍛煉,并且能為其他同學提供服務。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人生體驗。”其次,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你會參與班委的競選嗎,為什么?”“如果承擔這個責任,你可能會付出什么?”“如果承擔這個責任,會對你有什么幫助?”“有沒有哪種選擇不需要我們付出代價?”讓中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思考和討論。這樣,利用信息技術在課前設置課堂懸念,有利于調動中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交流中傳授知識的過程。教師不能只是一味地講課而不注重與學生間的交流溝通。教師如果只是把新知識灌輸給學生,而不是讓學生自主地去思考和學習,那么課堂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工具結合小組合作模式進行教學,讓小組成員相互溝通、交流。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的觀點和看法。這樣,教師可以根據小組合作探究的答案,充分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相關教學。[2]
例如,教師可以把班級中的學生進行分組,六個中學生編為一個小組,挑選成績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教師在課堂上,先用兩分鐘設置懸念、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圍繞問題展開討論。各小組成員在討論中說出各自的想法和觀念,甚至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在課堂進行到中間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設置一個延伸性問題,讓各小組進一步學習、討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深化教學內容,還能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讓他們加深課堂印象,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教育在基礎教育中越來越被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因此,教師要去大膽探索和嘗試,把信息技術運用到《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教學中,加強中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育,提高中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