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發
(武威市涼州區教育局 甘肅武威 733000)
引言
互聯網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的相繼出現,人類社會已經步入了互聯網+時代。在此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學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傳統的教學模式由于存在著諸多問題,因此亟需進行改革與創新。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改革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信息化技術運用到教學領域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更是新課改的必然要求。
在互聯網+時代下,初中數學信息化教學的“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數學知識相對枯燥、抽象、復雜與繁瑣,同時又有很強的實用性。在互聯網+時代下,教師開展初中數學信息化教學,將知識以圖片、聲音、文字、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可以讓數學學習更加簡單、系統、直觀、有趣,能夠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信息技術還能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從身邊的熟悉事物出發,降低學習難度,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第二,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數學的知識與概念相對抽象,解題過程復雜繁瑣,對學生而言難度較大。信息技術通過動態演示過程,能夠將重點、難點知識與解題過程變得直觀、具體、有趣,讓學生能夠了解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的形成過程,加強學生的體驗與認知。[1]信息技術還可以使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適時調整教學進度,細化教學目標,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提升。第三,發散學生的思維。初中數學中的圖形與空間知識,需要學生有較強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圖形與空間知識轉換為直觀、形象的內容。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觀察到三維立體圖形,發散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實踐中,初中數學信息化教學中的“弊”主要表現在:第一,教師容易忽視教與學的整體性。在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初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會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搜集下載大量的教學資源或教學課件,在課堂上局限于課前導入、課件或教學資源展示與教學結果,卻忽視了教學過程,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需求做好引導與調整,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嚴重不足。第二,新技術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需要教師具有熟練的操作與應用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其價值與優勢。[2]然而,現階段的很多數學教師其思想觀念過于陳舊,學習意識與能力低下,無法主動參與到信息技術的學習中,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操作能力。很多教師將信息技術當作單純的多媒體教學技術、電子白板等,對其依賴性較高,摒棄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大了自身的工作量,還無法取得較好的成績。第三,對學校的教學軟件與硬件設備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融合,需要學校給予設備、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包括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提供更好的教學設備等。然而,受到學校經濟條件的制約,很多教學軟件與硬件設備的配置存在缺陷,致使信息技術沒有成為師生之間交流與互動工具,沒有充分發揮其教學作用。
微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之一,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有著非常大的價值與作用。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需求,結合教材內容,借助互聯網搜集更多的教學資源和信息,將其制作成微課資源或視頻。整個微課資源或視頻包括教學流程、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課后習題等等,能夠將數學知識以圖片、視頻、文字、聲音、動態演示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方便學生學習。其次,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微課資源或進行視頻觀看,提前預習新課,圈畫出自身存在的疑惑與困難,增強自身的認知。在課堂教學時,教師讓學生通過微課資源或視頻的觀看,對其形成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與同學展開溝通交流,為學生答疑解惑。在教學結束后,學生再次觀看視頻加深印象與理解,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最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計劃、教學進度和流程,并做好指導工作。
例如,在教授《二元一次方程組》內容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微課資源或視頻的制作,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其教學目標為:讓學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與方程組的概念,學會設兩個未知數、用方程表示等量關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等。教學重難點為把一元向二元的轉化,設兩個未知數,結合實際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等。
多媒體設備也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之一,將其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將抽象、復雜、繁瑣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趣味、形象的內容,以此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數學學習變得有趣和簡單,提高學習效率。[3]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帶領學生走向成功。
例如,教師在教授《全等三角形》時,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小林在打籃球的過程中,不小心將一塊三角形的鏡子打碎了,小林要想找玻璃店的老板重新買一塊鏡子,那么應該如何做呢?接下來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這面鏡子,讓學生之間展開思考交流,回答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平臺的搭建,讓學生全面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可以將數學資料以APP、二維碼、交流群的形式分享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隨時隨地進行觀看與學習,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課前預習情況與課后作業完成情況,鼓勵學生積極留言,師生間相互展開交流討論,解決自身疑惑。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共同參與到教學活動的設計、課后習題的設置和教學評價的考核中,實現師生共同提升,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運用到初中數學教學中,在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在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借助微課資源、多媒體設備、教學平臺,充分發揮互聯網+時代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另一方面,數學教師也不能過度依賴互聯網教學而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與學習需求做好進行教學調整,做到教與學的整體統一,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