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凡
(遼寧省大連市中山區葵英小學 遼寧大連 116013)
引言
筆者參加工作將近二十年了,回想當初剛走上講臺的那幾年,由于自己是年輕教師,和老教師相比,學生都喜歡我這樣具有活力、會點“武功”的教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也失去了新鮮感。當時,教師的授課手段就是黑板、粉筆和紙質題單,教學方法就是傳統的、經幾代教師傳下來的“填鴨式”教學。一學期下來,教師和學生都筋疲力盡。
幾年前,被稱“公開課神器”的PPT,因其簡單的動畫、直觀欣賞圖片及操作演示等功能,成為最先引入課堂教學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成為每個教師上課最喜歡用的教學軟件。隨著課改的推進與實施,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如春風般傳遍教育界,問題化學習成為時下最流行的教學名詞,多樣的信息化應用也是當時最熱門的教學手段。
問題化學習是當下教師都在學習、探究和實驗的一種教學方法,是指教師根據教材的本原問題和學生的真實問題,設計教學的核心問題,并啟動學生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解決問題,積累經驗,進行知識的建構,獲得能力的提升。簡而言之,問題化學習就是將以往“教師教、學生被動學”的教學模式,轉變成為學生在課堂中主動追尋問題的起源及結果,最后對各學科知識進行融匯貫通,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學習的受益者。[1]
這種教學方式的轉變,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要徹底完成這種轉變,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一方面,教師首先要轉變思想,打破“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學生也要改變傳統的你講我聽的聽課模式。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尤其重要。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認識水平、接受能力參差不齊。課堂上的基礎性學習,學習好的學生往往會出現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則會出現聽不懂的窘境。因此,我的課堂,一是要解決好學生吃不飽的問題,二是要解決學困生課堂上的窘境,最終讓這兩部分學生都能夠學有所得,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最大化。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激發他們真正地愛上學習,這也是問題化學習想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信息技術方面主要包括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等,其目的是通過信息技術生成一個開放、共享、交互與協作的高效課堂。在語文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信息化手段輔助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方式,積累大量的語言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掌握語言這一重要的工具。由于學習并不是一個單打獨斗的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問題,包括不少學生不喜歡或者不擅長與教師和家長溝通等。那么,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現今最流行的信息化手段來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2]因此,筆者在語文教學中作了問題化學習與信息化教學相融合的嘗試,希望借助信息化這個新生事物,培養學生多向思維的能力。通過實踐,這種豐富的教學手段,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于是,我在自己的課堂上利用微課進行導課,同時引入手機與掌上電腦,完成了小學六年級《畢業贈言》的課堂教學。在最后“自己寫贈言”時,我這樣寫道:好了,孩子們,用你最樸實的語言,用你最真的情感為他書寫畢業贈言吧!寫完后,自己先讀一讀,然后再進行修改。
接下來,當學生在寫贈言時,我用手機現場抓拍他們的作品,并通過“鴻合i學”的連接,將手機里的照片直接投影到白板上,讓全班學生進行現場點評。點評內容包括:評評他寫得好與否?好,好在哪里?不好,哪些地方需要修改?然后讓學生直接在投影上進行修改。這樣,我就第一時間把好的、值得全班品讀的作品直觀地傳遞給每一個學生。這些由學生自己創作的贈言,在讓其他的同學品讀的過程中,讓學生達到互相學習的目的。
這堂課雖然只有短短的35分鐘。但是,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情及參與的活躍程度,我就能感受到他們已經把本課的知識變成了自己的東西,存儲在了自己的大腦中。這種參與的熱情,尤其表現在平時授課時參與度不高的學生身上。這正是我希望通過信息化教學想要達到的目的和想要解決的問題。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還發現,現在的學生對信息化的接受能力非常強。教師如果在教學中利用聲像資料來解釋一些難懂的知識或道理,其效果就會很明顯。以前在這方面教學時,由于設備及信息化技術應用不足,我們教師只能靠講、說來進行解釋。對某些過于抽象的知識點,學生會感到難以理解而影響學習效果。約有四分之三的學生對難點或抽象的知識點接受不完整、不正確,或者根本不能理解所講授的內容。
綜上所述,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教師借助信息化技術,能夠將信息化教育與問題化學習相融合,使復雜、深奧的知識變得更加淺顯易懂。因此,教師只有緊隨時代發展的主流,在實際工作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便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更應該加強自身對信息化知識的學習及運用,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