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利
(安徽省臨泉縣城關街道張營中心校李灣小學 安徽臨泉 236400)
隨著新課改的推廣,人們越來越重視生活化教學課程的開發。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尚小,認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較差,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校本課程補充課本內容,為學生詳細地解釋數學知識,使學生了解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意義。校本課程生活化能夠為學生創設出活潑、求知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數學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教師都以課本作為唯一的教學依據,降低了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忽視了學生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生活化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本內容,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整合教學資源,為學生展現出趣味性、人文性、實用性的教學內容,這增加了小學數學教學活力,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獨特的知識體系,突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生命價值。而且,生活化校本課程還能為學生解釋抽象的數學知識,轉變了學生機械、死板的學習方式,降低了學生在數學中遇到的學習困難,有利于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信息收集能力等品質的提高,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1]
小學數學是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教師要靈活開展教學活動,適度開發和利用教學資源。新課改強調了師生交流的重要性,在交流探究中學生能加強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生活中有許多數學資源,教師要注意把握生活細節,不要過度重視課文知識的講解,而是要積極挖掘生活素材,加強學生對數學和生活的認知,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例如,教師可以結合《認識三角形和四邊形》的教學內容開發生活化校本課程,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三角形和四邊形,接著可以帶領學生制作不同大小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讓學生與組員討論自己在制作中的發現。有些學生在討論時不知道該怎么表達,無法準確描述自己的想法。這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細節引導學生,提問學生在生活中看到的三角形是一樣的嗎,可以將這些三角形分類嗎,試著拉動自己做的三角形和四邊形,會出現什么現象,生活中的四邊形又有哪些區別,逐漸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化現象總結出數學概念,發現三角形和四邊形的規律,促進學生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新課改指出,小學數學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開發和應用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可以引入學生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調動起學生對問題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例如,在《小數乘法》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開發合理購房計劃的校本課程,在設計購房計劃的過程中加強學生對數學與生活聯系的認識。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購房時要考慮的因素,如房屋質量、交通情況、現有資金、房屋價格等,提出問題“小明家先要購置某小區的房屋,價格為每平方米六千八元,想要購置一套九十八平方米的房屋需要多少錢?購置一百二十五平方米的房屋需要多少錢?”在計算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將金額單位從元換算成萬元,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小數乘法能力。接著,教師提問學生,小明家獲得了拆遷補助上三十二萬元,家中一共有八萬存款,小區規定一次性付清房款可享百分之五的優惠。然后,教師再為學生提供公積金貸款、商業貸款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為小明家合理設計購房方案。這樣學生就能自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感受到數學對生活的重要性。
在小學數學生活化校本課程的開發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組織實踐活動,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就需要教師進一步開發教學資源,充分了解學生的日常生活,調動起學生對數學生活化校本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結束《購物》的教學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關于購物的實踐活動。首先可以將教室布置成商場的環境,與學生手工制作商品,之后再組織學生買賣自己的商品,自主定價和交易,在實際操作中深入掌握乘法的運算方式,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以此來調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數學思維。[2]
總而言之,數學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在開發和應用小學數學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入生活化的素材,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解釋數學知識,補充整合教學資源,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數學興趣,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