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 宏
(江蘇省鹽城市建軍路小學 江蘇鹽城 224001)
為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幫助其實現人生價值,中國教育學會曾針對“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出要求。小學階段的教學不應只是教師一味地傳授課本知識,更重要的是將核心素養與數學教學相融合,讓知識的學習與情感態度價值結合,做到數學思想指導學習生活,幫助學生更加利于適應社會。當今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些教師的教學手段仍比較滯后,制約著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本文針對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進行梳理,并進一步對如何對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的教學展開探究性學習。
當前有許多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顯示出來的是漫無目的地教學,一味地灌輸著為了做題而做題的思想。在當前課本基礎知識未打牢固的前提下,教師急于求成,大搞題海戰術,盲目地做課外題目。在這種情況下,數學教學往往出現打折扣的效果,加大了學生的學習負擔。例如,在學習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的時候,在學生還未對加減法計算技巧完全掌握的情況下,教師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大量的練習題,或者讓學生學習20位,或者更高位數的算數。[1]
筆者通過多次聽課或者調查中發現,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備案滿滿當當,課堂教學時間幾乎占據一整節課,導致學生缺乏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中,有的老師對學生更多的表現是舍不得放手,老師有時候做了學生該做的,替學生思考本應學生自己該思考的事。殊不知,一種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去體驗、感悟和思考。針對一個教學問題,一段安靜的思索時間,能讓學生在腦海中過迸發出思維的火花,針對問題的理解得到質的飛躍。[2]
在數學教學中,運算能力是學生掌握數學的重要載體,在小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一種生活必備技能。教師在進行計算教學的過程中,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運算方法和技巧,更深層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在學習兩位數加減法的過程中,教師應設定相應的層次目標:首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究計算方法、不斷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推理和數學交流,通過推理和操作,掌握相應算法原理,明白書寫格式、并掌握能正確驗證算法的方法和能力。最后,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融入情感價值觀培養的目標,讓學生在獲得成功體驗的過程中,感知生活中加減法的應用,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更加具體化。
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小學階段的課程涉及到很多實踐的機會,比如測量物體的體積、丈量大樹的高度等等。教學中的數學模型往往能夠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幫助學生發散思維。例如,在“有趣的七巧板”中,教師的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拼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思維。學生動手實踐,用兩塊拼成正方形、用三塊去拼成一個已經熟知的圖形。也可以開展競賽活動,通過分組,通過利用手中現有的圖形,去拼成一個有趣的小動物或者美麗圖案。教師通過講解和小組投票,選出最美麗的圖案。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不但加強了實踐動手能力,更能通過培養他們的創新型思維,實現個體的全面綜合發展。
教師在理論教學中融入數學教學的技能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是符合核心素養理念的教學手段。數學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好奇心往往會驅使學生針對生活中的一些情景提出十萬個為什么。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于生活中無法解釋的現象要有意識地涉及,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換成解決實際問題的手段,在實際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3]
小學是學生在學習生涯中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核心素養的培養對于其未來的發展以及自身素養的培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傳達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在不斷學習、不斷改革中加強教學手段和方法,讓數學課堂變成快樂學習的地方。教師在課堂中,要開發適合學生的操作活動和思維活動,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不斷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使他們能夠全面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