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龍
(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雙泉鄉癿羊口小學 甘肅定西 743000)
所謂文學素養,是指一個人或組織在文學創作、文化交流、文化傳播等行為過程中在語言和思想上的水平。文學素養通常指在文字領域比如詩歌、小說、評論等方面體現出的綜合能力。對小學生而言,就是指學生通過文學實踐活動所培養出的文學經驗以及文化素質,能夠在閱讀、欣賞和創作文化作品時體現出相應的能力。
小學作為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未來學習和發展的基礎階段,是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段。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對小學生進行文學素養的培養,符合素質教育的核心目標。對小學生開展文學素養的培養,有利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摒棄傳統應試教育理念,改變倒灌式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模式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實現自我成長。
培養小學生的文學素養,能夠促使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擺脫過去無從下筆、無物可寫的困境。小學生在閱讀和學習中體會到語言和文字的美,同時進行語言積累和素材積累,為提高自身的寫作技巧和作文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培養小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不僅能夠提升小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同時也能夠在培養過程中健全學生的思想,美化學生的心靈,幫助小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為小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和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道德基礎。[1]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很多意境優美、意義深遠的文章,尤其是一些優美的詩文,對培養小學生的文學素養都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因此,小學語文老師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有利資源,并加以合理利用,比如以詩文作為對小學生開展文學素養培養的切入點。例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這首詩。詩人描繪了秋天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全詩描述了雨后空山中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清泉在石上發出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蕩漾在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叢的動態場景,這些場景被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這首詩表現出詩人王維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隱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通過自然美表現出了人格美和社會美。
語文來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升華表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打破課堂教學的局限,將更多的教學內容由課上延伸至課外,通過豐富多彩的戶外活動,拓寬小學生的學習視野,擺脫語文教學單一、死板、枯燥的印象。比如,語文老師可以在春天的時候帶領小學生去郊游,引導學生發現大自然的美,感受春天氣息的同時,對學生開展多樣化教學。老師可以在春游時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回憶自己曾經學習過的關于春天的詞語、句子、諺語、詩歌等等,并將自己的知識積累進行互動展示。例如,有的學生背誦出了高鼎的《村居》,并對詩歌中描寫的小鳥、風箏、楊柳等景物進行自我闡述。在闡述說明的過程中,學生對春天擁有了自己的理解,并逐漸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對文章和詞句有了更加深刻的探究。[2]
要想培養小學生的文學素養,離不開閱讀教學。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小學生思維能力和文學素養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老師要調動起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起小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地開展課外閱讀,在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的同時完成文學素養的培養。例如,學習巴金的《繁星》這課時,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展示美妙的星空畫面,為學生普及相關的知識,從而調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習《繁星》這篇課文做好鋪墊。在學習這篇課文后,語文老師可以鼓勵學生去搜集和閱讀作者巴金的相關文學作品,促使學生對巴金擁有整體的認識,對作者筆下的文章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提升了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文學素養的培養不僅是學生能夠理解和感知,更重要的是能夠將文學素養化為有形的文字。因此,小學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強化寫作練習,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優美句子和進行的文學積累在作文中進行靈活運用,將文字積累在寫作中進行準確的貼合,讓學生從無從下筆到習慣并喜歡上用文字表達感情和思想,將自身的文學素養通過文字進行展示。對于小學生的優秀的作文,老師可以作為范文進行講解和表揚,增強學生的寫作積極性和成就感,使學生感知到文學素養帶來的自豪感,從而在班級內形成一股良好的學習風氣。[3]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文學素養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小學生繼承和弘揚名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文學素養的培養,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意識,實現了知識和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