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銳
(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第二中學 廣東湛江 524094)
所謂小組合作學習,就是指教師以學生的綜合素質、個性特點以及認知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為依據,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布置給學生相應的探究問題以后,讓學生通過相互合作學習,一起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系統性的教學模式,隨著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越來越為教師所認可,且在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方面具有很大作用。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求每位小組成員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這樣才能夠使小組創造更好的成績。學生在合作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使自己獲得更多成功。因此,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學會相互合作,相互幫助,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數學,作為抽象性以及邏輯性最強的學科,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要利用有效的教學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技能和水平。
教師在進行小組合作之前,先要將學生進行合理科學的分配。首先,小組人數要科學,一般以五至六名學生為宜,這樣才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個人才能。小組成員過多,可能會影響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小組人數太少,也不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學習。其次,教師在進行分組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差異性,要體現優勢互補的原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個性特點等各方面的因素,科學地分組,每個小組都應該包括優等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更好地展現自己。進行科學的分組,不但有利于學生之間形成優勢互補,還能夠在班級里形成競爭的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可以激發更大的潛能。最后,教師要定期更換小組成員,讓他們能夠和不同的人進行交流合作。小組成員可以由班中的男女生輪流互換,也可以讓小組之間有統一認知水平的成員互換,還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自由組合,教師進行調整。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對小組合作的模式保持新鮮感,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還能夠讓他們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成員,避免小組內部形成“階層固化”,從而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1]
在進行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給小組成員發布明確的學習任務,充分調動每一位成員的積極性。在進行探究學習之前,教師讓小組自行推選出一位負責任的小組長,負責小組的工作;再選出一名副組長,負責監督成員的學習探究,記錄每位成員的學習情況。每位成員都要參與進來,努力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對于每個任務,小組都要團結協作,共同解決。此外,小組還可以定期更換組長以及副組長,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夠得到鍛煉。如此這般,就能夠使學生之間形成配合,提高學習數學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在學習《全等三角形》一章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預習,并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整理,通過習題訓練,初步歸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相對應的解決方案。此外,教師還要要求小組在課堂上展示學習成果。小組要將任務合理地分配到各位成員身上,防止一些成員渾水摸魚,在其位不司其職。學生這樣自主地探究知識,比教師單純地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效果要好很多,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識。
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在數學的教學活動當中,給每一位學生提供真正屬于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的觀點以及想法都能夠被充分討論或者采納。通過與小組其他成員不斷地交流與合作,他們能不斷地提升自我。而這一過程的前提,是學生在交流合作之前先要進行獨立思考。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是意味著學生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進行合作討論,而應該是,學生在已有一定想法的基礎上,再與其他成員進行討論,以獲得更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理念。
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一直處于教學的被動地位,習慣于接受教師直接塞給的知識。長此以往,會阻礙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進行日常的數學教學活動時,要有耐心,要給學生預留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尤其要注意解題思路以及方法的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2]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學習已經成為了初中數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模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以及學生的相互合作之下,進行探究性學習,能夠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印象。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合作出現錯誤的時候,教師要積極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沿著正確方向更全面更深入地學習數學。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能夠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最終得以提高教學質量。鑒于此,教師應該積極研究,努力探索,不斷完善、改進和優化自己的教學模式,更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