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志忠
(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東山鎮中心小學 甘肅甘南 747000)
剪紙是中國民間流行的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小學開設剪紙課程,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意識的重要舉措。剪紙的造型藝術不但可以給學生帶來美的沖擊,還能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勤于動手的好習慣。因此,教師在小學教學中開展剪紙教學是有必要的。
剪紙藝術作為一種鏤空的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通透的感覺和藝術享受。剪紙就是通過使用剪刀把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墻花、頂棚花,燈花等。逢年過節或是嫁娶,人們就將漂亮鮮艷的剪紙貼在玻璃、墻壁、門、櫥柜等地方,使節日氣氛更加熱烈。在農村中,剪紙一般由婦女和年輕的姑娘來制作。在過去,剪紙藝術是女生必須掌握的一項手工技術,曾經還被人們用來作為評選新娘的一種標準。在中國剪紙藝術中,南方剪紙以“精致”為美,雅致見長,講究玲瓏剔透,細膩寫實,以“陽剪”為主,多以“月牙形”配“鋸齒形”,線條纖細順暢,通過精致的雕刻來表現人們的喜怒哀樂。
興趣在學生學習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學生對剪紙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去探索其中的神秘。任何一項文明都離不開歷史的發展。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使用金銀箔剪成花鳥貼在鬢角為裝飾的風尚。北朝時期,人們用紙剪出各種圖案花紋,有據可查的剪紙是新疆吐魯番火焰山附近發現的北朝團花剪紙。那時的西北地區干燥少雨,可能是發現北朝剪紙的重要原因。唐朝時,剪紙已經處于發展時期,詩圣杜甫詩中有“翦紙招我魂”的詩句,現在唐代的剪紙藏于大英博物館。教師通過追溯剪紙的發展,讓學生感受剪紙文化的淵源流長和博大精深。學生在被剪紙歷史所吸引時,教師順勢引出“作為祖國的花朵,我們要繼續弘揚這種文明”。在指導學生剪紙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表現真實想法,重視學生的個性和藝術創作,給予表揚。這種方式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欲望,使學生對剪紙的學習充滿興趣。[1]
每一種藝術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剪紙就具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剪紙容易學習,但是很難做到求精。它以現實生活的事物為題材,依靠單循環的感情為基礎,形成剪紙藝術簡潔、明快的特殊風格,反映出勞動人民最樸實的精神。剪紙中最有特色的剪紙是蓮花和鯉魚組成的剪紙,象征著了“連年有余”;福祿壽在民間使用最廣泛,象征著福壽安康吉祥喜慶;松樹象征長青不老等。教師在教學中使用這些具有特色的剪紙,讓學生學習勞動人民勤于動腦和動手的精神,在剪紙藝術中體會人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做剪紙藝術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保留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
通過剪紙的練習,學生可以提高手部靈活性和協調性。剪紙需要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手和眼睛高度協調,不斷調整見到的方向和力度,才能剪出物體形象。學生可以邊畫邊想,邊想邊畫,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在剪紙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實際生活中發生的場景進行剪紙,如學生常見到的蔬菜、動物、山水、鮮花樹木等。學生根據自己頭腦中感知過的物體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進行構思,再加工創造出新的事物。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都得到有效發展。
現代剪紙是我國美術中的一顆新星,是一種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現代剪紙也是學校探究推廣的新型教學內容,在剪紙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的創作力,讓學生在創作時能充分體現學生自然、純真的心態和審美。學生的手多數是拿筆的,當拿起剪刀的那一刻是充滿新鮮的,在剪紙過程種各自創新,發展自身個性,使用各種手法剪出自己心中所想的圖案。在裁剪中,刀法要精準,要切不劃。使用刀時,要上下來回切,用力要勻稱,不要左右來回晃動,找連接點要精準,說下就下,否則容易斷開。剪紙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動手能力,使學生更加細心。因此,教師要培養提高學生的剪紙水平。[3]
總之,剪紙是一種實用性較強、表現豐富、流傳廣泛的藝術。其歷史悠久,體現了中華民族鮮明的民族特色。教師將剪紙藝術融入到小學教學中,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提高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