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龍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田家河中學 甘肅定西 743000)
中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承上啟下的階段,對學生的終身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個中學各科任課教師紛紛對自身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不斷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以及時代發展潮流做出改進,為促進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更好地立足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在中學地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小組合作學習對于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也可以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另外,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對于優化教師教學環節,克服教學困難,提升教學水平和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即便如此,其在中學地理的具體操作實踐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廣大中學地理教師加以重視和慎重對待。
在中學地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地理教師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仍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育,對于新型的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置之不理。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更嚴重地阻礙了中學地理教育教學的發展進程。
另外,在中學地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部分地理教師并沒有領會小組合作教學的真正含義,沒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小組的分配。另外,當小組在討論地理問題時,也過于形式化,沒有將小組合作的優勢真正地發揮出來,并不能從根本上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共同進步。[1]
在中學地理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想利用小組合作構建探究式的地理課堂,就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劃分,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方面,規劃小組內恰當的成員和恰當的人數,一般以5~6人為一組,同時組內成員無論是在學習能力還是性格特點等方面都應該是互補的。這是教師進行小組合作教學的基礎和關鍵。例如,在學習“大洲和大洋”時,教師可以讓性格比較靦腆的學生負責繪制大洲和大洋的簡圖,而讓性格比較開朗、善于表達的同學將小組內繪制的結果傳達給其他小組的成員,從而讓每一個學生的長處都能夠得到有效的發揮,讓小組合作教學的優勢也能夠得到充分凸顯。[2]
在中學地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想利用小組合作構建探究式的地理課堂,就必須要積極為學生營造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氛圍,同時鼓勵促進學生積極參加地理課堂小組合作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從而才能達到構建探究式課堂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影響降水的因素是什么?降水的分布有什么特點?然后讓各個小組進行討論探究。
學生雖然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但是教師的指導地位也是至關重要、不可缺少的。當教師在中學地理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利用小組合作構建探究式課堂時,教師的指導作用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學生是主體,但是學生的知識范圍畢竟是有限的,不能解決遇到的所有問題,必然需要教師的引導。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在課堂中的指導作用。例如,在學習“世界的氣候”時,面對各國復雜的氣候特點,學生一般會遇到各種疑問,在此情況下,就必須要教師進行指導,學生才能繼續進行小組探究。[3]
總而言之,在中學地理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小組合作構建探究式地理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它強調教學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雖然其在實際的運用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但是只要廣大中學地理教師繼續堅持不懈地繼續探索和實踐,就一定能夠讓小組合作構建高效探究式地理課堂的目的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