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福茂
(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洋貝居仁學校 廣東河源 517364)
新課標改革下,各個階段教學的方式進行轉變。隨著教學方式的變化,各個新穎的教學方法脫穎而出,如:情景教學法、多媒體技術教學、分層教學等,而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略有不同。小組合作指的是班級之間是教師根據一些情況進行學生分組,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式學習,不再是自己學自己的。這種教學方式沖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促進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的各種活動中,積極思考問題,從而達到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的目標。本文針對運用小組合作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提出一些具體的教學策略并進行相關的探究,筆者希望借此對小學教學有所幫助。
數學這個讓學生們會厭煩和恐懼一輩子的學科,無論在那個學習階段都是有壓力的,只是學習壓力會不斷增加,而這份壓力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教師可以借用一些數學小組活動進行“比賽”,這樣,讓學生在感受學習的壓力之前,愿意去接受這個“競爭”。小學階段的數學還是比較基礎的,學生們對感興趣的東西總是積極主動的,因此,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有趣的數學游戲來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變換》這部分內容時,主要的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對圖形之間的變換進行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4~6人為一小組,準備彩紙、剪刀等工具,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合作剪紙圖畫設計的方式,進行不同圖形的變換,進行小組圖案設計比賽。這樣的小組比賽操作簡單,富有樂趣,于是在這個活動中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而構建高效的數學課堂。[1]
當前的教學目標都不再單單是讓學生們掌握到知識,現在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幾年里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小組合作教學方式往往都會側重實踐性活動,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在提高學習能力的同時,培養交流、探究能力等。久而久之,學生在無形中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有益于未來的學習。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這部分內容時,主要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圓柱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夠準確運用和解決數學問題。因此,教師講解完理論知識后,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為學生布置一些圓柱表面積的問題,可以給每個小組不同的實物計算,比如圓柱形狀的保溫杯、圓柱形藥罐、卷紙、固體膠等生活中一些用品。這些都需要學生親自去測量圓的半徑、柱體的高度,還要考慮到誤差問題等,因此需要小組內進行合作操作,認真探究。這樣讓學生們自己思考著問題的解決辦法,并進行一些實踐探究,學生在學習中養成了主動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了學習能力。
教師對小組合作的主題的設定尤其重要,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給小組合作提供的討論內容,既要保證不是太難,還要保證話題有小組合作進行的價值。最成功的小組合作探究主題,就是僅憑個人能力不足以完成,需要小組之間進行討論探究,分工合作方可。這樣有意義的內容能讓學生們都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和分析,積極在小組內分享自己的想法,并進行共同探究,讓學生感受合作的意義,互相學習,互相進步,從而可以構建高效的課堂。[2]
例如,在教學《復式條形統計圖》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社會調查統計數字的問題,如“某個十字路口路過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車輛”。每個小組一個主題,進行實踐統計,小組內四個人合理分工,一人統計一類別,一人進行統計圖制作,一人匯報工作。這樣分工明確,學生共同努力得出小組的成績,讓學生們感受合作的意義,增加自信心。
總而言之,小組合作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到學習,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好的學習過程中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效率,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因此,教師可以借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高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