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劍龍
(廣東省新興縣華僑中學 廣東新興 527400)
隨著高考的改革,高中數學教材也經歷了多次修改。但其核心目標并未改變。人教a版教材體系嚴謹,富有條理,邏輯性與應用性兼得,在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得以最大發揮它的優勢。但部分學校教師對國家政策方針理解不夠深,側重應試,空談理論,缺乏實際。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想,束縛了學生的創新實踐。這與國家人才培養的中心思想相違背。高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承上啟下的重要一環,是發揮學生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重中之重。高中以下,學生思想不成熟,身心未得到完全發育。高中以上,學生思維方式已逐漸僵化。因此,作為一名高中數學老師,筆者將圍繞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加以討論。希望對廣大師生有所啟發、幫助。
當今社會科技發展迅猛,傳統教學模式中,高中數學老師站在臺上,以講授課本理論知識為主,題目放在課下教給學生自己練習。部分學校還會要求老師加快進度,超前教學。學生不能得到充分思考,只是單純記憶相關知識點。這對于學生的能力與思維的鍛煉是極為不利的。它人為切斷了實際與理論的聯系,學生不能快速得以應用。部分老師仍然以學習成績為王道,不注重思維體系的培養。如今,創新能力作為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標,高中數學教師應當樹立創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獨立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
例如,我們在人教a版選修2-1中第一章論證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時,可以優先引導學生自主理解這兩個詞語的內涵與關系,交由學生自主討論。隨后,在學生有了一部分知識自己的理解之后,老師再進行細致深入的講解,塑造一種寬松、自由、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改變傳統以老師為主導的教育教學模式。老師要盡量調動學生積極性,相比以往,要更加側重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歸根結底,就是要老師改變老舊死板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老師要樹立創新教學理念。[1]
高中數學教學是理科學子在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最佳途徑。然而,高中數學教育方法千篇一律,長久以來,數學教學模式得不到創新。部分學生面對死氣沉沉的課堂,由于正值青春期,部分學生會產生厭煩、抵觸甚至退學等極為惡劣的后果。如何調整學生學習狀態,進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是我們目前高中教育教學中的首要目標。這對于眾多高中教育的實踐者來講,也是我們日后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挑戰。
例如,我們在數學必修1中第一章集合與函數概念的學習時,實際上,學生在小學與初中是接觸過部分與整體這一概念的。因此,在講解集合的含義之時,我們可以盡量讓學生自己先列舉部分例子。然后,我們將這些例子加以區分,哪些屬于集合,哪些不屬于集合,之后,再引出元素與集合的概念。最后,討論我們有哪些描述集合的方法如描述法、列舉法等等。教學模式越生動形象,學生的思維模式就越不會受到教師思維的影響,從而得以開發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高中數學不像是其他科目一樣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傳統教學安排都是教師先前固定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參與課堂環境,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的教學器材與多媒體教室的安裝,可以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教學器材的引入,使圖形變化具象化,簡潔有趣,生動活潑,極大調動學習氛圍,更利于學生吸收相應知識和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器材的加入,使得高中數學從靜態的知識點向動態的影像轉變,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從而使學生更多地思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提高。
在高一數學必修一中,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一節很好地體現了,教學器材與多媒體設備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按照傳統上課模式,老師很難對三視圖述說清楚。但教學器材的引入,省去了教師教學的眾多煩惱,老師可以直接將柱體、椎體、球體等幾何體直接擺放在學生眼前,再通過多媒體設備投放其投影,一目了然。學生也不會固化在老師的言語表達上面,并且學生還可以親自動手將幾何體擺放在不同的角度進行觀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推理,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2]
總之,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老師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邏輯思維鍛煉,最終,準確、全面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