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輝
(甘肅省甘南州臨潭縣第二中學 甘肅甘南 747000)
傳統的數學作業批改方式一直都采用“全批全改”的方式,老師針對課后留的數學作業第二天進行全部批改,批改后返還給學生進行訂正。這種落后的批改方式,對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知識的學以致用能力都有著一些不利的影響,也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老師的批改耗時過長,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
初中數學作為中學階段的主要科目,排課基本上每天都有,也就意味著每天都有不少的數學練習作業,學生天天做,老師天天進行全部批改。就拿一天做4道數學練習題為例,一個班50人,就需要數學老師每天批改數學作業題200多道,基本上每個學生的作業題批改至少需要2分鐘。一天的數學課后,作業題就需要至少占用數學老師2個小時,如果涉及到幾何數學作業,耗時更長,動不動就批改作業超過3~4個小時。數學老師通常會針對2~4個班進行授課,龐大的數學作業批改量每天占據了數學老師4~5個小時的時間。而老師還要備課,準備單元測驗,培優輔差等等工作內容。因此,數學老師每天忙得團團轉,業務學習、撰寫論文進行專業化成長也成為了空談,而新課改要求的教育改革,也因為時間的原因無法更好地實施。
數學作業是學生對當天課上學習內容和學習效果的反饋。傳統的作業批改模式時效性太低,作業批改后第二天學生才能夠得到準確的老師反饋,對于知識漏洞無法及時查漏補缺,也會影響第二天課堂上的聽課效果。作業批改的時間過長,反饋過慢,對于環環相扣的數學學科而言,很容易出現只是漏洞,后面的知識內容,學生就無法理解和掌握。惡性循環下,學生的數學學習勢必會陷入困境,不利于學生整體教學目標的完成。
數學作業是老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徑。但是很多時候,學生為了省事,采取抄作業的方式來完成數學作業,導致師生間的教學反饋信息嚴重失真,出現了學生課后作業做得非常好,全部正確。但是考試時,同樣的題型學生毫無思路或者頻頻出錯。這種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學生為了讓老師批改作業而抄襲別人作業的緣故。而且數學老師批改作業,通常會采用“√”“×”的方式來進行批改,學生對解題過程中的錯誤并沒有很清晰的認識,只知道錯了卻并不知道錯在了哪里,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1]
傳統數學作業“全批全改”方式,不但老師批改的辛苦,而且也束縛了中學生生動活潑的學習狀態,不利于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對數學作業的批改方法進行改革和創新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數學作業批改改革過程中,老師可以采取學生互相批改作業的方式來進行。老師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組內成員互相批改作業。小組批改比老師批改更加嚴格,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組內的競爭關系,同時也能促使學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做錯的題學生也可以及時地在組內進行交流討論,既提高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2]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可以針對數學作業采取隨堂批改的方式進行。例如,自習課學生做完了的作業及時交給老師,老師第一時間進行批改。這樣老師能夠及時了解到學生當天知識的理解消化情況,同時學生也能夠在當天及時針對知識漏洞進行二次學習。數學老師可以在進行第二天課堂教學時,對前一天的共性問題進行及時的深入講解,幫助學生及時化解知識漏洞,為當天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提供指引。
精批細改并非面對所有學生,而是針對某些學生薄弱的知識點,老師有側重地進行精批細改,通過對學生的薄弱知識環節的作業進行精批細改,來對學生進行輔導。例如,“相似三角形”有幾個學生掌握得不好,老師就針對這幾位學生的相似三角形的作業題進行重點關注,進行精批細改,方便學生及時對知識漏洞進行反饋和訂正。
數學老師在批改作業過程中,通過精心設計的評語可以拉近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感知到老師的關懷。同時,老師的鼓勵和表揚也能夠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來。例如,字寫得不好的學生,老師一句“如果字能更漂亮就更完美了”;對于有不同解題思路的學生,老師可以評價“解題思路敏捷,值得表揚”“解題思路廣,你是最棒的”。老師的一句肯定使學生更加積極認真地與老師進行信息交流,促進了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3]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背景下對中學作業的批改方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是數學教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教學質量,拉近師生關系,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重要途徑。使用科學合理的數學作業批改方式,不僅使老師留出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而且培優輔差的空間和時間更加充裕,學生的課堂反饋更加及時,為提高中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教育效率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