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厚兵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何黃玉湘中學 廣東清遠 511800)
許多老師認為化學是理科,朗讀教學作用不大。那么化學教學中朗讀教學有何作用呢?下面,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等各種感官與化學知識接觸,不斷地積累化學知識,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定義、概念、規律的內在含義。在日積月累中,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逐漸提升,如氧氣制取的實驗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朗讀教學時念成“茶莊定點收利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朗讀是記憶的基礎,朗讀過程是一個動腦、動眼、動口、動心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記憶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學習通過視覺獲得知識占83%,聽覺占11%,同樣一份材料進行純視覺學習3小時后能記住70%,進行純聽覺學習,3小時后能記住60%,而視聽覺并用,3小時后能記住90%。而朗讀充分調動了聽覺視覺等,增強了記憶效果?;瘜W教學中的朗讀教學能使學生記住大量的化學知識。
現在中考題中有許多主觀題,要求學生用準確和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同時也是學生失分最嚴重的地方。許多學生心里清楚,但是無法用準確的文字描述出來,如“降溫至著火點以下”答成“降低著火點”。而朗讀教學讓學生對讀過的文字知識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關鍵詞記憶深刻,可以避免這種錯誤。
張中行說“讀,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變成身內之物,并積少成多”。因為“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沒有理解就沒有運用,沒有消化就沒有吸收。如在朗讀“催化劑”的概念時,重點突出“改變”和“質量和化學性質不變”等關鍵詞并加以理解。
朗讀并不是一字不漏地讀,一段一段地讀,不加思索地讀。首先是確定朗讀的內容。我們的做法是先將初中化學上下兩冊編寫成“化學筆記本”,以單元為整體,以每一節內容為一個知識板塊,復印出來,學生人手一份作為朗讀材料。下面談談如何編寫“化學朗讀本”。
1.對課本內的知識進行精簡壓縮。如初中化學上冊(粵教版,下同)第三章第3節:
3.3 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
1.劇烈氧化:可燃物與氧氣發生的發光發熱的劇烈氧化反應。
2.緩慢氧化:鐵生銹、呼吸作用、食物腐爛、酒的釀造。
3.自燃:由緩慢氧化引發的自動燃燒。
4.爆炸:在有限空間內發生急劇燃燒。
以上四者共同點:①都是氧化反應 ;②都放熱。
5.易燃易爆物品:酒精、火藥、爆竹、硫磺、面粉、白磷等。
二、燃燒的條件:(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1.物質本身是可燃物; 2.溫度要達到著火點; 3.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三、燃燒更旺盛的條件:1.增大與氧氣的接觸面積;2.增大氧氣的濃度。
四、滅火的原理:(一個條件成立就能滅火)
1.隔離或清除可燃物;2.隔絕空氣或氧氣;3.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
五、常見滅火方法:
1.水滅火: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不能說把著火點降低);
2.燈帽蓋滅:隔絕空氣;3.防火隔離帶:清除可燃物。
六、煤氣泄漏不能打開燈或打開排氣扇:因為電源接通瞬間產生的電火花會引燃煤氣引發爆炸,應該先關閉閥門,打開門窗。
對教材中8頁的知識進行了濃縮,把重要的知識進行了歸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2.對課本知識進行挖掘升華。如初中化學下冊第八章第1節:我們增加了以下內容:(1)“指示劑變色是化學變化不是物理變化”。(2)“改變溶液PH的方法:酸性溶液加水,pH增大,但不會大于7;酸性溶液加堿,pH增大,可以等于或大于7。堿性溶液加水,pH減小,但不會小于7;堿性溶液加酸,pH減小,可以等于或小于7”。(3)“用廣泛pH試紙測定某溶液的pH數值一般為整數”等內容。對課本知識進行擴展提煉,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
3.利用課本每節后面的“長話短說”和每章后面的“精要回放”作為朗讀教學的內容。
4.在中考總復習期間,可以用《中考寶典》等參考書后面的“初中化學基礎知識總匯”作為朗讀教學的內容。
1.每節化學課前5分鐘(打預備鈴開始到老師正式講課前5分鐘左右時間),由小組長或化學科代表監督,齊讀已學過的化學知識。老師在課室做課前準備,或監督學生朗讀的情況。
2.在化學課中,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教學中進行朗讀教學。例如,在化學概念教學時進行朗讀教學。如在學習“單質”“化合物”“氧化物”等重要概念時,老師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概念的含義。又如,在學習“過濾”時的注意事項時,對“一貼、二低、三靠”的具體內容進行朗讀教學。再如,在學習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和核外電子排布規律時,可以對教材(粵教版)第50頁表下的內容反復進行朗讀教學,讓學生理解規律的含義。總之,老師可以根據新課的不同的內容,采取不同的朗讀教學模式??升R讀、可分組讀、可先讀后教,也可先教后讀;可以連續朗讀幾次后,叫學生再背誦其內容等的朗讀教學模式;還可叫學生自由朗讀,由小組長或同桌相互檢查背誦等模式。
3.在化學課后,一般是利用每周一次的晚讀(或午讀)時間,由化學科代表或化學科小組長領讀“化學朗讀本”。
總之,朗讀教學不是文科的專利。初中化學中的朗讀教學如果運用得當,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