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琴
(江蘇省射陽縣盤灣中學 江蘇射陽 224300)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人心越來越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將“利己精神”貫徹到生命里,道德思想水平越來越低,行為規范的底線也越來越低。這對國家的未來建設發展,和青少年良好成長環境的建設十分不利。傳統文化在當代高中生學習生活中的缺失,也越來越明顯。
在《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教學標準》中明確指出:“高中語文教學應當更加注重學生文化內涵的豐富,將教學的目光放到學生的未來發展上,將傳統文化注入到日常教學中。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和思想水平,讓學生成為一名擁有高尚品德和人格的社會未來棟梁。”由此可見,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去,對高中生的個人成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除此之外,教師將傳統文化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也可以幫助學生對一些古詩詞、文言文,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師可以借由傳統文化在教學中滲透的機會,引導高中生重視起傳統文化,樹立傳統文化在當代高中生心中的重要地位,為傳統文化在我國社會建設發展中的傳承奠定一個良好基礎。因此,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十分重要。[1]
首先,高中語文長期受到傳統教育理念和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太注重于學生語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考試成績的提升。高考的壓力就像一座大山,壓得學生和教師都抬不起頭來,自然也就沒有精力和時間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其次,在目前的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凸顯,課堂教學的主要領導人還是教師。這就導致了高中生在課堂學習中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下降,并造成了學習效率與課堂教學效率持續下降的連鎖效應。
最后,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案例和教學手法已經陳舊過時。當代高中生不僅無法對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產生共鳴,還會因為教學內容的枯燥無聊,而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學等消極心理,并最終導致高中生語文學效率的下降。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主要的教學目的還是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時,要注重教學情境和良好教學氛圍的創設,才能使學生愿意學習傳統文化,主動了解傳統文化。
例如,在學習《荷塘月色》這一課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問學生:“讀完了朱自清先生對月下荷花美麗景色的描寫,請大家想一想,還有沒有那些文章、詩詞,是描寫荷花的美麗的呢?”這時,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將《蓮花》與《愛蓮說》這兩篇文章融入到教學中,完成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不能是莫名其妙就插入到教學中去,而是要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尋找適合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內容,來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提升高中生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
例如,在學習《師說》這一課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用其中“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句子,來向學生傳輸傳統文化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不恥下問、不恥相師的學習精神,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弘揚傳統文化中“謙卑”的核心精神,促進高中生道德涵養水平的提升。[2]
在高速發展的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進入到高中課堂進行教學,也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高中語文教師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運用信息技術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豐富教師教學手法的同時,提升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能夠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果。
例如,在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這一課時,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方式,為學生播放影視劇《三國演義》中,關于赤壁之戰的片段,將文字轉化為具象化的場景,給學生帶來視覺、聽覺和感官上的沖擊。這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利于教師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既是順應新課改教學要求的必然選擇,也是引導高中生學習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并最終提高自身文化涵養和道德水平的最佳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