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芳
(甘肅省甘南州碌曲縣城關小學 甘肅甘南 747000)
閱讀教學策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語文閱讀教學的表現形式。其具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根據本次閱讀的主要內容確立明確的閱讀目標。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得到相應的發展,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在學習過程中養成不斷探索的學習習慣。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閱讀的最終目的定義為提高學生閱讀理解題的卷面成績,這樣的目標定位過于應試化。這樣的教學理念雖然可以確保學生的應試成績得到暫時的進步,但是對于學生長期閱讀能力的培養卻沒有充分的重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語文課本教材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教學。新一冊的小學語文課本當中,將所有的教學內容分為了識字和課文兩個部分,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清晰地了解教學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本中的課文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教學,在學習課本知識的過程中,對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潛移默化地提升。[1]
例如,在學習一年級下冊《端午粽》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首先帶領學生學習陌生字詞,讓學生可以對全篇文章進行無障礙的朗讀。其次,教師要根據本課的具體內容設計合理的問題,促進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比如教師可以在學生進行閱讀課文之前,向學生進行提問:粽子的制作原料有哪些?作者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餡?以及吃粽子的意義。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并且將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劃出來。通過問題的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具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同時,課本中的課文不是學習一遍就不能再用的,對于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反復地讓學生閱讀之前學習過的課文。隨著學生對課文閱讀的次數增加,學生也會對文章的深意能夠有更加清楚的認識。
想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依靠課本中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課外的知識,來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相對于傳統一問一答的閱讀模式,群文閱讀更注重于文章的核心內容。在群文閱讀的模式下,所學文章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學生用這種方法進行閱讀,閱讀內容會更加豐富,會根據一個主題,尋找相關資料,然后將所有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群文閱讀通過“一篇帶多篇,一本帶多本”的模式,使學生的閱讀范圍更加廣泛,不僅可以閱讀語文課本,還可以閱讀課外讀物。學生在這種閱讀中,思維不會固定,教師可以對課本內容進行拓展。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閱讀中會有一些難點,教師要對文章的課外知識進行拓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路以及作者意圖。
例如,在進行五年級上冊《四季之美》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本文主要是描寫了四季的景象。教師可以借助課外閱讀,比如朱自清的《春》和老舍《濟南的冬天》等其他描寫四季的文章來讓學生進行群文閱讀,使學生感受不同作者筆下的四季有什么區別,從而使學生對于一年四季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且學生的閱讀范圍會更加廣闊。隨著學生閱讀范圍的擴大,學生就會接觸到越來越多的文章,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斷增強。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被應用在教學當中。小學語文教師也可以采用更加科技化的手段,來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教學,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內容,使學生對于閱讀充滿興趣。[2]
例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對學生進行閱讀的教學。多媒體是互聯網發展的產物,對于教師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同樣可以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多媒體,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在多媒體課件制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重點,進行制作。教師可以添加一些優美的圖片和動聽的音樂,也可以插入一些簡短的小視頻,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造出一個適合進行閱讀的課堂環境,方便學生能夠對文章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圖片、視頻以及音樂,可以使學生對閱讀的內容充滿興趣,激發學生對閱讀內容的興趣,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即興閱讀,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閱讀能力不僅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對于學生的成長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根據本班學生特點,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