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凱俏
(廣西河池市宜州區石別鎮中心小學 廣西河池 546300)
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應當貫穿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之中。而如果想要在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中,把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培養出來,老師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然后引導他們將學到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只有這樣,才可以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我們都清楚,在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有把學生的學習熱情徹底調動起來,才能夠順利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發現,仍然有很多的數學老師依然在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枯燥的數學學習氛圍中,很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為了改變這種現狀,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利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增加數學課堂中的趣味性。在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中教學的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所要講授的數學知識,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設出教學情境,這樣的方式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從而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比如說在進行“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這節知識學習的時候,為了把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我先創設了教學情境,把我遇到的一件事講給學生聽:昨天我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看到兩名學生在那里挑選商品,其中一個學生買了兩支自動鉛筆和一個筆記本還有一個文具盒,而另個學生買了兩個筆記本和一個文具盒還有一罐水果糖。在結賬的時候,我見到一個學生拿出了三十元錢,他在超市總共消費了16元,第二個學生拿出了40元,他總共消費了25元。當他們結完賬準備走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看的玩具,想要一起買一個,而這個玩具確要30元。當這件事講完之后,學生開始對這兩個人所剩余的錢加到一起是不是還能賣這個玩具進行了思考。最終,我利用創設出來的情境,把這節課所要講授的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到一起,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使數學內容更加直觀,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從而把他們的學習熱情調動起來。由此可見,創設科學合理的情境是一種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有效手段,在興趣的驅使下提高學生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1]
新課標明確提出,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也就是說,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老師開展的所有教學活動都是圍繞學生進行,并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老師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另外,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尚小,他們還不具備完善的思維能力,可以讓他們以小組合作的模式進行合作探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究學習,可以使其他同學彌補個人能力的不足。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從而為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圖形拼組”這一章節的內容就是為了讓學生認識幾種比較簡單的平面幾何圖形,由此來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起來。在實際課堂教學的時候,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這節課的內容,我組織學生進行了探究。首先,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他們分成若干小組,隨后,我讓每個小組利用各種方式拼接平面圖形,并且在拼接圖形的時候,討論圖形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以及各種圖形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圖形特征進行總結。最后,通過小組之間的交流討論,多數學生都能夠對這節課的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組織學生合作探究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2]
在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想要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上去,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導學生進行實際的數學知識應用。因此,在教學的時候,老師可以布置一些與教學內容緊密連接到一起的課后實踐任務。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新知識,還能夠把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上去,進而提升學生實際問題解決能力。例如,在進行“時、分、秒”這節內容學習的時候,學生對鐘表的時刻和時間有了清晰的認識,并學習了一些簡單的時間單位換算。在這節內容學習完之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一個課下實踐任務,回家以后,使用一張表格把自己在每個時間中所做的每件事記錄下來,在做好表格之后,對自己所做的每件事計算一下看看使用了多長時間,然后根據時間分析自己的行為有哪些是需要改進的。最終,我利用這樣的課下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小學數學低年級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需要老師在實際教學的時候,要積極地研發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完善每一個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提升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