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夢
(浙江省東陽市南市街道復夏小學 浙江東陽 322100)
互動式教學模式是老師的指導和學生的主體認知相互作用下的一種動態學習過程,是“教”與“學”互相促進和發展,互相交替有序發展的一種創新型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通過調節師生間的關系,形成和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習個體與教學中介間的互動,進而通過教學共振,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果。在互動教學模式下,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老師從傳統教學模式下的管控式教育轉變為以引導和輔助為主,充分調動起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小學階段的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擁有很強的好奇心,對知識的渴望程度也相應較高。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老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通過為學生營造輕松、活潑的、和諧互動氛圍,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讓學生積極地投入到互動教學活動中來。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切入點,將教學內容通過趣味化的方式呈現,來進一步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互動興趣。[1]
例如,一年級學習李白《靜夜思》時,老師可以在課前進行趣味導入,進行互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正式講課前,我們先來猜個謎語:“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面圓鏡,有時像把鐮刀,打一個景物。”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猜到了謎底是月亮。大家都見過月亮,那么古人看到月亮都會想到什么呢?今天我們學一首關于月亮的古詩《靜夜思》,引出了接下來古詩的講解。老師通過課前導入,營造出互動氛圍,激發起了小學生的求知欲。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老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引導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使學生在開放、互動的課堂氛圍中展開知識的探究。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緊緊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思維碰撞,拓展思維的同時,實現知識的深入理解。老師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和輔助者,體現出將學生放在課堂的主體位置。對于學生在討論中遇到的問題,老師要及時進行引導和解答,來保障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有效性。老師充分利用學生喜歡發問的年齡特點,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大家暢所欲言的同時,積極地進行思考,在討論中探究,在探究中完成了知識的學習和內化。[2]
例如,三年級學習《紙的發明》這課時,老師可以通過生生互動來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起小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欲望。老師在正式講課前引導學生: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紙的發明”,紙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中非常常見,那么你了解的紙都有哪些用途呢?我們今天用的紙是誰發明創造的呢?以小組為單位列舉出生活中的紙的用途,并對紙的發明由來進行大膽猜測,然后每個小組派代表來分享討論的結果。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地在組內進行溝通交流,結合自己生活經驗進行猜測和推理,既鍛煉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同時也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為老師講解這篇課文做好鋪墊,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調動,僅憑借老師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來進行教學,學生被動地聽,導致小學語文給學生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在新課改背景下,教育理念發生了概念,原本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轉變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學活動從學生的需求角度來展開設計,師生關系也由原本的對立關系轉變為更加和諧的互動關系,使學生真正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促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通過師生互動改善了師生關系,同時也拉近了語文知識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帶入到作者描寫的情境中,與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更加高效地完成知識的探究和能力的培養。[3]
例如,三年級學習《趙州橋》這課時,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與老師展開互動。老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不同橋梁的視頻資料,在優美的背景音樂下,不用種類的橋動態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接著,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橋和橋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快在好奇心的帶動下提出問題:為什么橋下面的孔不一樣?橋下面的孔有什么作用嗎?在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后,老師為學生引出《趙州橋》這篇課文,用課文來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感知到趙州橋設計的巧妙之處。在師生互動交流中,學生對課文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了這篇課文的教學效率。
新教育形式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引入互動式教學模式,不僅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而且激發起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互動中,學生進行思維碰撞,積極地動腦思考,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范圍,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使學生認識更深刻,記憶更牢固,提高了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