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華
(廣西桂林荔浦市荔城鎮初級中學 廣西桂林 546600)
歷史解釋的含義是從史料出發,對歷史事物展開理性批判。核心素養中的歷史解釋素養有助于學生正確區分歷史事實以及解釋,并對各種歷史解釋進行正確的批判;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人物、事件以及現象,并形成理性客觀的見解;有助于學生透過歷史表象,深入理解歷史事物的本質,掌握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還有助于學生用理性、全面、變化的眼光審視現實社會和生活,形成對社會生活的正確認知。
對于同一歷史事物,因為側重點或觀念的差異,不同的人可能會做出不同的歷史解釋。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更應當注重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正確分析、理解各種歷史解釋,并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和歷史觀。
歷史研究是以史料為基礎的,歷史解釋應當以真實有效的史料為依據。因此,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要引導學生勇敢質疑課本給出的二手史料,引導學生從質疑出發,主動探索研究,搜索其他可以作為佐證的史料,并鼓勵學生根據全面、真實的史料得出更恰當的歷史解釋,讓學生慢慢養成通過已驗證的史料推出歷史結論的良好習慣,促進其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1]
例如,在講授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知識點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多種途徑搜集第一次工業革命時的相關史料。然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分享,并和課本給出的歷史解釋相互佐證,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這段歷史及其中包含的知識點。
史料通常都只反映了某段歷史非常有限的一個或多個方面,并不能完整系統地反映出整段歷史。而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學生,要想準確把握史料,并在一系列史料之間構建起正確的聯系,往往是很難的。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在進行初中歷史教學時,就可以通過情境教學的模式,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從而加深學生對歷史事物的認識。進行情景教學時,教師能夠在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與全面真實史料的基礎上,打造更能讓學生融入其中的學習氣氛。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相關情景中探索歷史,研究史料的來源,史料形成的背景,史料提供者的身份、觀念等,并在此基礎上對史料進行批判性解讀,從而提升學生解釋史料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羅馬城邦和羅馬帝國》一課的教學時,羅馬法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知識點。這時,教師就能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羅馬法庭的圖片,并組織學生表演展示羅馬法庭運作流程的情景劇,從而加深學生對羅馬法及其特征的理解。
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有效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教師在設置提問時,要注意幾點問題。第一,教師應當圍繞課程內容的重難點提問,避免一味提些偏難的問題。第二,教師在設置問題時,要使問題環環相扣,從而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可以逐步深入掌握知識,或從中發現知識點間的聯系。第三,教師所提的問題要能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才能有效引導學生展開思考探究,并使學生嘗試去解釋歷史事物。學生在問題的激勵下,會自發去搜集研究史料,從而發現歷史真相,并作出新的歷史解釋。[3]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文藝復興運動》一課時,學生對文藝復興的意義很難理解透徹。教師就可以設置問題,如文藝復興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什么人發起并領導的?文藝復興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哪些變化?讓學生在對這些問題的挖掘中,認識到文藝復興對當時時代的重大影響。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歷史解釋的時代因素、經濟因素、文化因素等諸多因素,來對各種歷史解釋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對比,以此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歷史解釋的本質和原因,并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例如,在講解部編版九年歷史上冊《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課時,教師就可以通過互聯網搜集英國史書、美國史書等西方國家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和評述,在課堂上展示給同學看,同時和課本給出的歷史解釋、歷史評價進行對比,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不同的經濟社會條件、思想文化觀念對歷史解釋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歷史解釋的多樣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當下,學校對歷史解釋素養越來越重視。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也應當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將歷史解釋素養滲透進整個教學過程。唯獨這樣,教師才能切實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水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