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思靜
(安慶師范大學 教師教育學院 安徽安慶 246000)
很多家長總是以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兒童,認為兒童年齡尚小,做不出出格和危險的事情來,常常放縱兒童無理取鬧、蠻橫和執拗的行為。洛克強調,兒童所喜好的每一個動作,不管當下的事情性質如何、大小怎樣,我們都要考慮的是:它將對兒童的心理產生何種影響?將會使兒童養成何種習慣?一旦加以提倡,到兒童長大成人時,它會將他領向何方。[1]兒童任性、固執、恣意妄為的行為并不少見。我們如果在其劣行初現端倪的時候,不去糾正和制止,一旦縱容形成習慣,那時再去鏟除這些根深蒂固的惡習,就為時已晚了。因此,洛克指出,家長對兒童的管教,在兒童知書明理的第一個黎明起就要著手。[2]一切德行與美善的原則在于,當欲望得不到理性認同時,我們需要具有克制自身欲望得到滿足的能力。[3]洛克主張,兒童在呱呱墜地之時起就應該習慣于克制自己的欲望,并且形成對父母的敬畏和恭順的心理。因此,父母必須盡早著手教育。
洛克認為身體上的快樂與痛苦如被人們用作支配兒童的獎勵與懲罰,其結果必定不佳。他認為,在教育孩子時,人們常用的一種偷懶的、簡便的懲罰方法便是鞭撻。實際上,鞭撻是最不適合教育的一種方法。因為它可能導致以下幾種危害:其一,鞭撻會強化兒童對肉體的快樂和迷戀。鞭撻如果不能喚醒兒童對犯錯的羞愧心和畏懼心。那么,這種懲罰便乏善可陳。其二,這種奴隸性的紀律所造就的也是奴隸性的性格,造就的是一個唯唯諾諾、頹喪消沉的懦夫。這樣的兒童,一生都會一蹶不振、毫無作為。[4]此外,他反對給予兒童物質性的獎勵去博取兒童的歡心。這種做法反而會強化兒童對物質的迷戀,鼓勵他們去向往不當的嗜好和欲望。他更提倡的是利用兒童的羞愧心和對尊重信譽的渴望,認為這二者是對兒童的心理最為有力的刺激物。父母一旦掌握了該原則,將會長期發揮效能,引導兒童走向正軌。
洛克指出,與榜樣相比,沒有任何事情能這么溫和而又深入地打動人的心扉。[5]兒童喜歡模仿別人,尤其是他所熟知的人。因而,父母要言行一致做好榜樣,凡是不允許兒童接觸的事情,自己也必須嚴格遵守。他強調采用讓兒童直接去觀察他人的榜樣方式,多展示良好教養的風采。這對于兒童的沖擊力更大、印象更深刻。
洛克強調,規則對于兒童來說,他們遲早會遺忘。只有深深扎根于他們潛意識里的行為,他們才能自然而然地外化出來。家長要為兒童創造機會,為他們提供不可缺少的重復練習,以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長需要注意的是不僅要溫和而堅定地去勸導兒童,而且要循序漸進,不可同時培養多個習慣,只有當他們能夠輕松、自然地表現出某一個習慣時,才能開始下一個習慣的練習。洛克強調要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和差異性。每個兒童與生俱來的天性和傾向是不同的,即使經過后天的重復練習也是無法完全改變的。這一觀點同現在心理學上所認同的人的氣質類型的劃分觀念一致。幾百年前的洛克能關注到這一方面是極為進步的。
學校的德育工作一直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高度重視。然而,在實際落實的進程中,學校德育工作形式化現象嚴重?,F在中小學教育的功利化仍日趨顯著,在應試教育的高壓下,部分中小學為了追求升學率,片面地重智育、輕德育。中小學教師在這樣的大環境里,沒有及時地轉變觀念,沒有意識到自身肩負著學生德育工作的重任。
有些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只是在課堂上傳達學校里下發的德育政策,照本宣讀泛泛而談,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過于空洞,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有些德育工作僅僅外化為規范學生行為的條條框框。班主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將這些條條框框當作一種任務強加給學生,給學生增添了一種負擔,使德育目標變成了僵硬的教條。
很多教師總是認為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是非觀念淡薄,不能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在班級制度的制定上,教師總是行使霸權主義,把自己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規則強加于學生,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學生對那些條條框框,缺乏認同感,讓那些規則最后只能成為一種擺設。筆者走訪過幾個小學班級,看到每個班級里都貼著大大的標語。當我詢問一個學生上面說的是什么意思時,低年級的學生都是笑著搖頭說不知道,說在剛進班時就有了。班訓、班級里懸掛的名人名言問及學生如何解釋時,很多學生都答不上來。這些名人名言就像擺設一樣,沒有發揮其應有的育人價值。
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致使他們對寬泛、抽象的德育認識較為淺薄。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其身心發展水平是不同的,在道德認知、道德情感的發展程度上具有差異性和層次性,在道德行為的表現上也均有不同。現在很多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德育目標定得過高,使德育的“假大空”現象泛濫。在實際操作中,教師主次不分,沒有關注到學生的主體地位,總是以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學生的道德行為,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差異性。
小學生的道德發展處在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階段,其道德發展的梯度性也要求了教師要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教育漫話》中洛克所提倡的德育理念,對當今小學德育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其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闡述,讓我深受觸動。以此,筆者基于《教育漫話》中所表達的德育觀,探討了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策略。
洛克強調兒童年齡越小,自身的理性越少,就越應該及時管教受到權威的約束。[6]學生的道德發展有一個關鍵時期。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心智發展尚不成熟、缺乏社會閱歷、是非觀念淡薄,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可塑性強、喜歡模仿。這些是他們的天性。因此,教師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進行德育的啟蒙教育,對他們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今仍然有很多教師認為,小學生只是不懂事的孩子,他們的一言一行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意義,只是不成熟的表現罷了。因此,教師在這種無意的縱容和忽視中,錯過了道德教育的最佳時機。并且,學生們的惡劣行徑由于無人制止而越發肆意。班主任作為道德教育的“掌舵者”,必須要轉變觀念,抓住小學生道德發展的關鍵期,重視對小學生進行道德素質的培養。班主任自身要加強對德育理論知識的掌握,了解國家的政策,充分認識到德育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洛克主張教導兒童,主要技巧是把兒童該做的事變成一種運動和游戲。[7]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時候,要以學生為中心,把德育內容和目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課程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增強道德認知,促進道德意識的內化,規范道德行為。比如,班主任在宣傳愛護校園環境時,可以帶領學生分組、分區域地清理校園的垃圾,讓每組成員以接力賽的形式,依次將自己清理好的垃圾傳遞給下一個組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清理垃圾的過程中增強團結合作的意識,也使愛護校園環境的這一德育理念外化為清理學校垃圾這一行為。
洛克提出與榜樣相比,沒有任何事情能這么溫和而又深入地打動人心。班主任要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以身作則,以積極、正向的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也表明,學生能夠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的后果間接地產生學習。因此,班主任要發揮親身示范的榜樣作用,為德育工作的開展身體力行。教育家艾默森曾說過一句話:教育成功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誰掌握了這把鑰匙,誰將獲得教育上的巨大成功。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制定班規班訓時,要和學生一同制定,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傾聽學生的心聲。班主任只有讓學生對班規產生認同感,并且是學生們一致愿意達成的目標,才會讓學生在師生共同營造的班級文化氛圍中樂此不疲地踐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
教師在班級里制定的規則不宜過多。有些班主任在學生剛開學時就迫不及待地制定班規,班規冗長且不符合學生當下身心發展的特點。班規應建立在師生雙方認同的前提下,且應該少訂,一旦定下就必須嚴格遵守。洛克指出,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規則過多會使學生記不住,警示作用甚微。如若學生觸犯到了這些條條框框的規則,你卻沒有及時地給予懲罰。這樣,他必定會輕視這些規則,使你的威信也隨之降低。
洛克認為在向兒童告知關于道德和教養方面的事項時,應從相關的事例入手,并讓他做出判斷。[8]這種方法更能夠啟發孩子的悟性,并且使規則記得更加牢固,進一步促進學生付諸道德實踐。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應當積極地創設德育情境,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不斷地深化學生的道德情感。在案例的選擇中,班主任應當積極地從身邊的人和事切入,或者是最近的社會上的道德現象和道德問題入手,通過角色扮演,試問學生如果你是該案例中的主人公,你會如何想?你會如何做?在學生的第一反應中觀察學生道德發展程度。班主任通過共情積極引導學生,在積極的師生互動中內化學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其道德行為的轉化。
洛克強調要利用一切機會甚至是創造機會,為孩子提供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良好的道德行為在他們身上固定。[9]小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意識較為薄弱,由于心智的不成熟,他們很難去接受這些觀念上的要求。因此,他們的道德水平往往是通過他們直接的道德行為表現出來的。作為班主任,我們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不斷地矯正他們的道德行為。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任小艾教師的教學經歷。她曾帶過了班風不良的問題班級。有一天,有個膽怯的小女生主動向她問好,盡管聲音不大,但任小艾教師積極地回應了她,并抓住這次機會,在班上著重表揚了她。之后的每一天,只要有學生問好,她都會在班里表揚這些學生。漸漸地,班里的人在見到她時,都會下意識地問好。有一天,有個帶副科的教師跑來和她說,班里有個小男生今天主動向她問好。這一次,她特地去商店里買了一把小手槍,在班上著重表揚了這個男生,告訴學生說:他不僅主動向我問好,還向其他的任課教師問好。就這樣,班級里的學生見到每一位老師都開始主動地問好,班風也慢慢地培養起來了。
洛克強調不可同時培養太多習慣以免花樣太多,讓孩子不知所措。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的過程中,也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逐一地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從小事抓起,反復地練習,并且通過表揚和激勵,強化學生的道德行為。